连州阳山归路的赏析

赏析
这首诗以描写自己流亡生活为主题,通过对环境的描绘和对小儿女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痛苦。

首句点题,明确了诗人的行程和所处的环境。使用“烟瘴”二字,切中岭南的气候特点,暗示了诗人因为避乱而来到连州,过着艰苦的生活。接下来的句子具体描述了流亡生活对诗人身体的摧残,使用了“疾病”、“衰颓”、“不堪”等词语,突出了环境的恶劣,同时也隐约表露出诗人对国事的忧愁,语意低沉深挚。这种将情感寄托在风物之中的手法在诗歌中常见,而这两句诗则通过“烟瘴”一词直接表达了种种不堪。

接下来的两句诗,笔锋突然转向,不再写自己,而是转而说小儿女不知道是逃难,坚持认为眼前的景物比江南还好。这两句诗看似平常,实际上颇见构思之苦。诗歌以“避地”为主题,眼前的风景未必不如江南,关键是诗人此番是逃难而来,他又是江南人,见惯了江南的景色,如今却流离失所,心情不佳,遥望故乡,战火不息,他怎么会对眼前的景色赞赏呢?他又怎么会有心情欣赏眼前的秀丽景色呢?相反,小儿女年幼,没有大人那样的忧愁,自然感觉不同,认为眼前的景色胜过江南。诗人通过小儿女的不解事,反衬出自己的忧思,因此使用了“强言”二字来定位小儿女,道出了内心的凄楚。这种手法在苏轼的《纵笔》和杜甫的《月夜》中也有运用,通过小儿的误会或无知来表达自己的感慨和悲伤。吕本中的这首诗也借助小儿女的不懂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虽然取径不同,但很可能受到了前人的启发。

整首诗的前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的痛苦和压抑,写得凝重而压抑;而后两句则通过对比,表面上显得轻描淡写,实际上更加深沉地渲染了原本的痛苦。这首诗自附于江西诗派,注重“悟入”和“活法”,写得沉浑老成,从杜甫的诗歌中得到启发,并加入了自己的变化。


诗文: 稍离烟瘴近湘潭,疾病衰颓已不堪。
儿女不知来避地,强言风物胜江南。


相关标签:古诗三百首羁旅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