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的赏析

赏析
杜甫的这七首诗是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创作的,这一年是他行路最多、最苦的一年。他采用了七古的体裁,描绘了自己流离颠沛的生涯,抒发了老病穷愁的感叹,表达了他的悲愤之情。

这七首诗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连贯性。第一首诗从自身作客的窘困说起,第二首诗写全家因饥饿而病倒的惨况,第三首诗写怀念兄弟,第四首诗写怀念寡妹,第五首诗由悲弟妹又回到自身,由淮南山东又回到同谷,第六首诗由一身一家说到国家大局,第七首诗集中地抒发了诗人身世飘零之感。在结构上,这七首诗相同,首二句点出主题,中四句叙事,末二句感叹。

在艺术上,这七首诗中最精彩的篇章是末首。诗的开头使用了九字句:“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这句话浓缩了《离骚》中“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感慨。杜甫一直有匡扶社稷、报效国家的抱负,但始终未能实现。如今他将近五十岁,名声未成,身体已老,而且还要流离转徙,几乎到了“饿死填沟壑”的地步,这让他感到悲愤。六年后,杜甫在严武幕府时,曾再次表达了这种叹穷嗟老的感慨:“男儿生无所成头皓白,牙齿欲落真可惜。”这句话的意思与末首相仿。

接下来的句子“三年饥走荒山道”进一步突显了诗人近几年的苦难历程。这里的“三年”指的是从至德二年(757年)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因上疏营救房琯而得罪了肃宗,被贬斥之后,为了躲避饥饿,他在“荒山道”上经历了艰辛困苦。

接下来的两句诗,诗人追叙了自己困居长安时的感受,整首诗突然达到了高潮。十二年前,杜甫西入长安,然而他没有得到任何进取的机会,度过了十年的惨淡生活。他接触过各种类型的达官贵人,发现长安城中凭借父兄的余荫,年轻人就能轻易地成为卿相:“长安卿相多少年。”这让诗人发出了愤激之词:“富贵应须致身早。”“致身早”似乎是在劝人,但其中深蕴着对腐败政治的愤慨。这与他早年所写的“纨绔子弟”的诗意相呼应。

总的来说,这七首诗通过描绘自己的流离颠沛之境,抒发了杜甫老病穷愁的感叹,表达了他的悲愤之情。诗中运用了精彩的艺术手法,结构上也有一定的连贯性。末首是整首诗中最精彩的篇章,通过九字句和具体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和对腐败政治的愤慨。这七首诗展现了杜甫的才华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力。


诗文: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
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
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
呜呼二歌兮歌始放,邻里为我色惆怅。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
生别展转不相见,胡尘暗天道路长。
东飞鴐鹅后鹙鶬,安得送我置汝旁。
呜呼三歌兮歌三发,汝归何处收兄骨。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
长淮浪高蛟龙怒,十年不见来何时。
扁舟欲往箭满眼,杳杳南国多旌旗。
呜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为我啼清昼。四山多风溪水急,寒雨飒飒枯树湿。
黄蒿古城云不开,白狐跳梁黄狐立。
我生何为在穷谷,中夜起坐万感集。
呜呼五歌兮歌正长,魂招不来归故乡。南有龙兮在山湫,古木巃嵸枝相樛。
木叶黄落龙正蛰,蝮蛇东来水上游。
我行怪此安敢出,拔剑欲斩且复休。
呜呼六歌兮歌思迟,溪壑为我回春姿。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
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
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
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


相关标签:抒情伤怀愁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