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诗的解读和评价。这首诗描写了国家破败的悲哀,是动乱时代的实录。全诗以低沉呜咽的语调表达了诗人不幸又无奈的心境,充满了悲愤和哀痛之情。
首句“哀民生凋敝,宫室遭难,满目烟尘”,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生活困苦、宫室被毁、满目烟尘的悲伤之情。
第二句“哀盛世之不再,天子蒙难,百官流离,仓皇失主”,诗人念念不忘曾经的盛世,但他明白盛世不会再来,对此混合着感伤。这不仅是对唐朝的眷念,也是对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高度文明的留恋,是对文化断层的悲悼。
第三句“哀宫室之荒芜”,描写了宫室的荒凉景象,玉阶蒙尘,秋风瑟瑟,百树凋零,一片冷清凄凉。这些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亡国的悲痛和思念朝廷的情感。
第四句则转折地写了乱贼的“庆幸”,他们狂妄自得,宴饮庆祝,对人民的泪水和诅咒漠不关心。这些字里行间充满了悲愤和哀痛。
整首诗是动乱时代的实录,是苦难心灵的低吟。诗人天性软弱且陷身于贼中,因此诗作没有采取激烈的语词来指责叛贼,而是以低沉的语调倾诉了一种哀其不幸又无可奈何的心情,辣味不足,温婉有余。
这首诗在当时影响很大。在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收复两京、肃宗自凤翔还长安的时候,王维因为这首《凝碧池》诗得到了肃宗的嘉许。此外,他的弟弟王缙平乱有功,请求削官为兄赎罪,也得到了特别宽恕。这些事实表明,这首诗在当时的影响非常大。
总的来说,这首诗充满了亡国的悲痛和对朝廷的思念之情,通过低沉的语调和细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乱时期的不幸和无奈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