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石昌言使北引的评析

评析
这篇评析主要是对一篇赠序进行分析。该赠序是苏洵在嘉祐元年九月为石扬休写的,目的是让他在出使北国的过程中借鉴历史经验,发扬民族正气,夺取外交胜利。

文章首先回忆了苏洵和石扬休之间的亲密交往,表达了对石扬休奉使强虏实现平生抱负的佩服和信任,充满了劝勉之情。这一段展示了作者对石扬休的赞赏和支持,为后面的分析打下了基础。

接下来的一段回顾了历史情况,剖析了强虏的本质,并指出藐视强虏是唯一正确的态度。这一段通过对历史的分析,揭示了强虏的真实面目,强调了对强敌的轻视是正确的态度。这种分析和观点的提出,展示了作者对外交策略的思考和主张。

整篇文章用语简练,通过数百言的篇幅,已经发挥得淋漓尽致。作者的观点明确,语言精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风格和表达方式令人敬佩,展示了作者的才华和大家风范。

综上所述,这篇赠序通过回忆亲密交往、剖析历史情况,表达了对石扬休的赞赏和支持,同时提出了对强虏的藐视态度。文章语言简练,发挥得淋漓尽致,展示了作者的才华和大家风范。


诗文: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
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
昌言举进士,日有名。
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
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
吾日益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
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
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
吾晚学无师,虽日当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
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
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
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
”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
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
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
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
”况与夷狄!请以为赠。


相关标签: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