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这首诗以“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为开头,通过隐晦的写作手法,巧妙地将“江行”的意思融入其中。诗中的“咫尺”形容距离极近,“匡庐”指的是庐山。本来庐山离得很近,很容易登上山顶,但由于江行遇到了风雨,船只无法登山。诗中的“不可登”三个字表达了风雨的阻碍,而“愁”字则透露出诗人无法欣赏名山风光的懊恼之情。这三个字不仅描绘了地势的由下而上,还描绘了江舟与山崖之间隔水仰望的空间关系。诗人只用了十个字,就勾勒出了当时当地的特定场景,非常简洁而巧妙。
一般来说,描写高山流水的诗歌,作者多从形态或色彩方面展开描绘。但这首诗却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通过引人入胜的想象开拓了诗的意境。诗中写道:“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庐山是南朝佛教的胜地,当时山中有许多名僧寄居其中。这些历史痕迹成为诗人联想的纽带。仰望高峰险岭,云雾缭绕,这幅奇幻莫测的景象不禁让诗人产生了无限遐想:匡庐深处的烟霞洞窟,也许仍有六朝高僧在隐居吧。这种近乎幻化、既真实又虚幻的浪漫情趣,更增添了庐山的神奇色彩。庐山有许多令人向往的美景,但诗人却只怀疑佛窟中是否还有高僧,可见他的情致高远,诗思飘渺。
诗中的第三句中的“疑”字运用得非常巧妙,表达了山色因云雨笼罩而给人隐约或明显的感觉,从而使读者产生了“高古”的联想。诗中的“只疑”和“犹有”之间,一开一阖,将虚幻的想象与似乎真实的判断融合在一起,更显得情趣盎然。
这首诗通过疑似的想象,再现了诗人内心的高远情致。在写法上,诗人似乎运用了国画中的“滃”写技法,用淡淡的水墨描绘了烟雾迷蒙的云水,虚虚实实,将庐山描绘得扑朔迷离。这种写法取代了传统的正面描绘山的有形笔墨,确实可以视为山水诗中独具神情的一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