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诗人顾况的照片
顾况

顾况(生卒年不详)是唐朝时期的一位汉族诗人、画家和鉴赏家。他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也有一说是华阳真隐)。他出生在海盐(今在浙江海宁境内)人。

顾况一生中并未担任过高官职,只曾任过著作郎一职。由于他在作诗时嘲讽了权贵,得罪了一些有权势的人,因此被贬到饶州担任司户参军的职位。

晚年时,顾况隐居在茅山。他自号悲翁,以表达自己晚年的忧愁和悲伤之情。他的诗集《华阳集》流传至今。除了诗歌创作,顾况还擅长绘画和鉴赏艺术。他的作品在当时颇受赞赏。

关于顾况的出生和死亡年份,目前并没有确切的记录。然而,他的诗歌和画作仍然为后世所珍视,成为了唐代文化的重要遗产。

故事:红叶传情

文章标题:红叶传情:顾况与宫女的爱情故事

文章内容:

唐朝大诗人顾况的诗句“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里断肠时。君畴不闭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叶上题诗从苑中流出》)被后人归纳为一句著名的成语“红叶传情”,然而这却是诗人亲身经历的一段佳话轶事。

相传在唐天宝年间的一个秋天,身在洛阳的年轻诗人顾况拾得从皇家宫女所居上阳宫水道流向下水池(今洛阳市西下池村)的一片红叶,叶面上有宫女题写的哀怨诗句“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天宝宫人《题洛苑梧叶上》)。

萌动爱意的诗人也赋诗一首写于红叶之上,并将这片红叶从上水池传进宫内,竟然真的和那位哀怨的宫女取得联系。此后顾况和这位宫女二人经常凭借红叶传送爱恋的心声。

然而,不久后发生了唐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官兵为抵挡叛军安禄山进行为期60天的“洛阳保卫战”最终失败。顾况趁战乱找到那位与他传诗的宫女逃出上阳宫,二人结为连理白头到老。

从此,红叶被视作坚贞不渝的爱情象征传咏至今。这段甜美的爱情故事也被称作“下池轶事”在洛阳古城流传。

顾况的诗句“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里断肠时。君畴不闭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表达了他对宫女的思念之情。而宫女的诗句“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则表达了她对深宫生活的无奈和对顾况的思念之情。

这段爱情故事不仅展现了顾况和宫女之间的深情厚意,更凸显了他们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坚守爱情的决心。红叶成为他们传递爱意的媒介,象征着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和坚贞不渝的爱情。

这个故事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唐朝时期的浪漫氛围和文化底蕴。顾况作为唐朝的大诗人,他的诗句和爱情故事都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经典。红叶传情的成语也因此流传至今,成为了表达爱情的一种浪漫方式。

这段爱情故事的发生地洛阳,作为古代文化名城,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这个故事在洛阳古城中广为流传,被称作“下池轶事”。每年的秋天,游客们都会来到下水池,感受这段浪漫的爱情故事,欣赏红叶的美丽。

红叶传情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爱情佳话,更是对爱情坚贞不渝的讴歌。它让人们相信,在动荡的世界中,爱情可以是一种力量,可以让人们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自己的幸福。

顾况和宫女的爱情故事,让我们明白了爱情的力量和红叶的意义。红叶传情,不仅仅是一种浪漫的表达方式,更是一种对爱情的珍视和坚守。让我们在红叶的陪伴下,感受爱情的美好,传递爱意,让爱情在世界中传承下去。 顾况故事:红叶传情详情»

诗作特色

顾况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以思想内容丰富、注重教化而著称。他模仿《诗经》创作了《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并效法《诗经》的“小序”,以诗中首句一二字为题,标明主题。他的乐府诗直接反映了现实,不避俚俗,不乏尖刻之辞。其中,《囝》一诗揭发了闽中官吏取幼童作阉奴的罪行,写得极其沉痛。

顾况的七言歌行中,《公子行》和《行路难三首》揭露了贵族子弟的豪奢生活,讽刺了封建帝王追求长生的愚昧行为,具有现实意义。此外,《李供奉弹箜篌歌》、《刘禅奴弹琵琶歌》、《李湖州孺人弹筝歌》等作品通过丰富生动的比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对音乐进行了出色的描绘。这些诗想象丰富,意境奇特,色彩浓郁,为后来李贺的歌行奠定了基础。皇甫湜在《顾况诗集序》中称赞他的作品“偏于逸歌长句,骏发踔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唐末的诗僧贯休也在《读顾况歌行》一诗中对他的七言歌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顾况的七绝诗清新自然,作品优美动人。例如,《宿昭应》讽刺了玄宗追求长生不老的愚昧行为。《叶上题诗从苑中流出》和《宫词》描写了被禁闭在深宫中的宫女们的哀怨之情。《竹枝词》则是他学习江南民歌的作品。

顾况还有一篇《文论》,其中的立论与中唐时期的一些古文家相似,反映了当时文学思想的趋势。他还为当时的诗人撰写了诗序,记述了陶翰、刘太真、朱放、储光羲等人的事迹和诗文编集的情况,为后世的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他的《戴氏广异记序》论述了唐代志怪传奇作品,如唐临的《冥报记》和王度的《古镜记》,显示了他对当时传奇这一新体的重视。唐代的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也记述了顾况擅长绘画的事迹。《新唐书?艺文志》中收录了顾况的《画评》1卷,但现已佚失。

顾况的诗集《顾逋翁诗集》共有4卷,被辑入《唐诗百名家全集》中,《华阳》 顾况诗作特色详情»

生平

顾况是唐代的一位文学家和官员。他于至德二年(757年)考中进士,成为一名官员。在建中二年(781年)至贞元二年(786年)期间,他曾被任命为润州刺史和镇海军节度使,并担任幕府判官。贞元三年,他得到了李泌的推荐,进入朝廷担任著作佐郎。然而,贞元五年,李泌去世,顾况也在同年被贬到饶州司户参军的职位上。据说他被贬的原因是因为他傲慢地破坏了朝廷的规矩,不受人们的喜爱。

在他被贬到饶州的途中,他经过了苏州,并与韦应物有诗酬唱。大约在贞元十年,他离开了饶州,晚年定居在茅山。贞元十六年,皇甫湜在扬州见到了他。顾况在大历六年(771年)曾担任永嘉监盐官,并著有《仙游记》一书。这本书描述了飞云江上游的李庭寻上山砍树的故事,他在山上迷失了方向,遇到了祭水,周围有农田、泉竹、果莱、连栋架险等景观,还有300多家人家。

关于顾况的生卒年,传世的《瘗鹤铭》将他的生卒年定为开元十三年(725年)至元和九年(814年)。但是,根据宋代的董逌、黄伯思和清代的顾炎武的考证,《瘗鹤铭》并不是顾况所写。根据顾况的《送宣歙李衙推八郎使东都序》的考证,顾况在757年考中进士后大约50年,大致在806年前后还活着。

顾况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被后人广泛传颂。他的一生经历了官场的起伏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才华的追求。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的描绘,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境界。顾况的文学成就为后世的文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他被誉为唐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顾况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