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春霖(1818~1868)是晚清时期的词人,字鹿潭,江苏江阴人,后来居住在扬州。他在咸丰年间曾担任两淮盐大使的官职,但后来被罢官。他一生都过着贫困的生活,最终因为情感问题选择了投水自杀(也有一种说法是仰药自杀)。蒋春霖早年擅长写诗,中年则专注于创作词,被誉为清代三大词人之一,与纳兰性德、项鸿祚并称。他所创作的《水云楼词》以自身经历咸丰年间的战乱为背景,表达了许多伤感之情。他的诗作传世至今仅有数十首,被称为《水云楼遗稿》。
蒋春霖是一位早年从事诗歌创作的诗人,他的风格与李商隐相近。然而,中年之后,他将自己的诗稿全部焚毁,专注于填词。据说他非常喜欢纳兰性德的《饮水词》和项鸿祚的《忆云词》,因此他自署为水云楼,并将自己的词集命名为《水云楼词集》。然而,由于缺乏蒋春霖本人留下的文献证据,这个说法受到了一些研究者的怀疑。
蒋春霖非常重视词的内容和作用,他认为词源于乐府,与诗有着相同的源头。他强调词的情感表达和韵律的结合,追溯并描写了深沉的怨慕之情。他的词作如《台城路》的《易州寄高寄泉》和《卜算子》的“燕子不曾来”等,多以抒发仕途坎坷、贫困潦倒的身世之感为主,情感悲恻抑郁。他还创作了一些时事词,如《台城路》的“惊飞燕子魂无定”和《渡江云》的《燕台游踪,阻隔十年,感事怀人,书寄王午桥、李闰生诸友》等,这些词被誉为“倚声家老杜”,但大多数内容都是抒发对太平军扫荡江南时士大夫流离之感以及对风雨飘摇的清王朝的哀叹。
在艺术上,蒋春霖不受南唐和两宋的限制,也不受浙派和常州派的束缚。他的词作注重律度,同时注重创造境界,注重炼字炼句,在清末时颇受赞誉。谭献称他的词作“流别甚正,家数颇大,与成容若、项莲生,二百年中,分鼎三足”。
《水云楼词》是蒋春霖生前刻在东台的,后来被收入杜文澜的《曼陀罗阁丛书》中。蒋春霖去世后,他的好友于汉卿搜集了他未刻的词作,并与宗源翰所藏的词作合刻成《补遗》1卷。缪荃孙也曾重刻过他的词集。1933年出版的《词学季刊》创刊号上,还发表了他未刻的9首词作。总计蒋春霖的词作现存有170余首。而他的诗作则不及百首,由金武祥刻入《粟香室丛书》,题为《水云楼剩稿》。
蒋春霖文学创作详情»
蒋春霖,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生,江阴城内蒋家巷人。他的父亲是湖北荆门直隶知州蒋尊典,所以他从小就跟随父亲在任所生活。蒋春霖从小就显示出聪明才智,他的诗赋甚至压倒了词坛前辈的强手,因此被称为“乳虎”。他性格坦率,但屡次尝试却未能成功,仕途一直不顺利。道光二十八年(1848)后,他先后在苏北两淮地区担任盐官,并署理淮南、东台、富安场盐大使。他一生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早年以诗为主,中年以后则创作了大量的词作,其中大多数是抒情、怀旧和感伤之作,其中不乏寄托思乡之情。
咸丰七年(1857)后,蒋春霖的母亲和爱妻相继去世,他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顿,内心充满了忧愁,只能通过填词来排解痛苦。咸丰末年,40岁的蒋春霖被罢官,先后居住在东台和泰州,生活十分艰难。当时正值太平军与清军交战,战乱频繁,蒋春霖深感忧心忡忡。在这期间,他的词作对于国家的动荡和人民的流离失所都有着极为深刻的描绘。历代的词人都评价蒋春霖的词作婉约多姿,抑郁悲凉,被誉为“词史”。与他同时代的词人谭献称赞蒋春霖为“倚声家老杜(甫)”。他与纳兰性德和项鸿祚一起被誉为清代词坛的“三鼎足”。
同治七年(1868),蒋春霖离开了苏北,准备去浙江衢州投靠朋友。途经吴江东门外的垂虹桥时,面对着“环如半月,长若垂虹”的江南第一长桥,他感到前途茫茫,伤痛之下竟选择了投水自尽。这位一代词人以悲愤之情离开了人世,年仅51岁。
蒋春霖去世后,当地的缪荃孙、金武祥等人陆续收集并刻印了他的词稿,包括《水云楼词》、《水云楼续词》、《水云楼烬余稿》等共计270余首。建国后,山东齐鲁书社出版了冯其庸的《蒋鹿潭年谱考略·水云楼诗词辑校》一书,为后人研究蒋春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蒋春霖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