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诗人刘向 撰的照片
刘向 撰

刘向(前77年—前6年),字子政,原名更生,世称刘中垒,世居汉代楚国彭城,仕于京师长安,祖籍沛郡丰邑(今属江苏徐州)。

刘向出生于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是刘邦异母弟刘交的后代,刘歆之父。他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然而,他的三篇著作大多已经佚失。

目前,我们所知的刘向的著作主要有《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列仙传》等。此外,他还与其子刘歆共同编纂了《山海经》,而《楚辞》则是他个人编纂的作品。

刘向去世于汉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他的著作《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至今仍有保存。

生平

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是中国西汉时期的一位知名学者和政治家。他出生在沛丰邑(今属江苏徐州),在他的一生中,他担任过多个重要职位,并且对于古籍的整理和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向的政治生涯可以追溯到元延二年(前66年),当时他被任命为辇郎。之后,在建平四年(前58年),他成为了谏大夫。在甘露三年(前51年),他又被任命为郎中给事黄门。同年,他又晋升为散骑谏大夫给事中。然而,由于他反对宦官弘恭和石显的权力扩张,他最终被下狱,并且被免去了官职,成为了庶人。

然而,刘向并没有因此放弃他对于学术的热爱和追求。在初元元年(前48年),他被任命为宗正,并且负责典校古籍的工作。在初元二年(前47年),他又被任命为中郎。在建始元年(前32年),他继续担任中郎的职位。最后,在阳朔二年(前23年),他成为了光禄大夫中垒校尉,直到他去世。

刘向在典校古籍方面的工作非常出色,他致力于整理和研究古代文献。他的工作对于后世的学者和研究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他的努力使得许多珍贵的古籍得以保存下来,并且对于后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此外,刘向还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的著作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历史、文学、哲学等。他的代表作品包括《新序》、《列女传》等。这些著作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对于后世的文化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刘向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政治家,他在政治和学术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的典校古籍工作和著作对于后世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贡献将永远被人们所铭记。 刘向 撰生平详情»

主要著作

刘向是中国古代的一位知名学者和文学家,他的作品涵盖了历史、政治、哲学和文学等多个领域。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文风而闻名于世。以下是他的几部重要著作的简介。

《新序》是刘向编撰的一部历史故事类编,旨在通过讽谏来达到政治目的。这部书采集了从舜、禹到汉代的历史事实,并进行分类编撰。原书共有三十卷,但现存仅有十卷。北宋时期的曾巩对其进行了校订。《新序》中记载了相传是宋玉对楚王问的话,并列举了楚国流行的歌曲《下里巴人》、《阳阿》、《薤露》等,称其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说苑》又名《新苑》,共有二十卷。这部书记述了春秋战国至汉代的各种遗闻轶事,并在每个类别之前列出总说和事后的按语。其中,主要记述了诸子的言行,包含了关于治国安民、家国兴亡的哲理格言。《说苑》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政治理想以及伦理观念。它按类编辑了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杂着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具有一定的哲理性。

《列女传》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妇女行为的书,也有人认为它是一部妇女史。作者是西汉的儒家学者刘向,但也有人认为该书不是刘向所做,因此,现代流传的一些版本会标注佚名。《列女传》描述了古代妇女的品德、行为和事迹,展示了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重要角色。这部书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别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书名和解题的综合性分类目录书。全书共有二十卷,由刘向在西汉成帝时期撰写。刘向受命参与校理宫廷藏书,校完书后写了一篇简明的内容提要,后来汇编成了《别录》。这部书著录了六百零三家图书,共计一万三千二百一十九卷,分为六大部类、三十八种。每个类别之前都有类序,每个部之后都有部序,叙录内容包括书目篇名、校勘经过、著者生平思想、书名含义、著书原委、书的性质、评论思想、史实、是非以及剖析学术源流和书的价值。《别录》的部序之前和类目之后都有统计,全书最后还有总计。刘向的儿子刘歆根据《别录》进行了删繁就简,编成了《七略》。《别录》在唐代已经失传,但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它的大致内容。

刘向的这些著作涵盖了历史、政治、哲学和文学等多个领域,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他的作品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和人物,还融入了他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展示了他对于政治、道德和人性的独特见解。刘向的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对于后世的学者和研究者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刘向 撰主要著作详情»

主要成就

刘向所撰《别录》是我国目录学的奠基之作。在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秋八月,由于秘府中的书籍散失较多,成帝下诏命令陈农在全国范围内寻找遗失的书籍。同时,刘向被任命为领导,负责校勘、整理和采访来的书籍。他负责校对经传、诸子、诗赋的书籍;任宏负责校对兵书;尹咸负责校对术数;李柱国负责校对方技。在三阁校书的19年里,刘向将堆积如山的宫廷藏书进行了整理。每当校对完一本书,他会将其内容进行条贯编目,提取其要义,最终编成了当时国家藏书的总目录——《别录》。这一工作开创了世界上最早的图书目录工作的先例。

刘向的方法是广泛搜集遗失的书籍,比较异同之处,去除重复的内容,将篇章进行分类,最后确定目录的顺序。然后再写定正本,撰写叙录。叙录的内容包括撰写人的生平,辨别书籍的真伪,剖析学术的源流。《别录》记录了上古至西汉时期的文化典籍,是古代文化史的精华,对后世的目录学和分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幸的是,《别录》已经失传,现在只能从《七略》中窥见一斑。然而,刘向的贡献和他所开创的目录学的方法仍然被后世所铭记。他的工作为后来的目录学和分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文献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刘向的《别录》是我国目录学之祖,也是我们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 刘向 撰主要成就详情»

介绍

刘向是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他在宣帝、元帝和成帝朝历任多个职位,包括散骑谏大夫、散骑宗正和光禄大夫等。在宣帝时期,他担任谏大夫的职位,而在元帝时期,他则成为了宗正。刘向因多次上书揭露灾异,并弹劾宦官和外戚专权,反对宦官弘恭和石显,因此被下狱,但后来又被释放。然而,由于他再次反对恭和显,他被免去官职,成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刘向得到了重用,被任命为光禄大夫,并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因此被世人称为刘中垒。他还曾被命令领导校秘书,撰写了《别录》,被认为是我国目录学的奠基人。他还治理了《春秋谷梁传》。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刘向有33篇辞赋,但现存的只有《九叹》一篇。他的作品包括《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籍,《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本还有他的集子,但已经失传,明人辑为《刘中垒集》。《楚辞》是刘向在前人的基础上编辑整理的一部包含了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和刘向等人仿骚作品的诗歌总集。 刘向 撰介绍详情»

学术观点

刘向和刘歆父子是在儒学成为经学并统治天下之后,重新研究和整理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学说的重要人物。他们强调从诸子学说中吸取思想营养,以改善儒学。刘向对《管子》、《晏子》、《韩非子》、《列子》、《邓析》、《关尹子》、《子华子》以及《战国策》等著作进行了系统整理,并认为它们与儒家经义相符合。他认为《管子》强调富国安民,道约言要,可以与经义相合。他还认为道家注重执本、清虚无为,以及治身接物,务崇不兢,与六经相合。此外,刘向还在《说苑》、《新序》中直接采用并借用诸子之口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和学术见解,这也是对诸子学的肯定。

刘歆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在《七略》中将儒家和诸子各家并列为十家,并认为各家可以互相补充。他认为虽然各家言论不同,但彼此之间可以相互补充,就像水和火一样,相互消灭又相互生长。他认为仁与义、敬与和相反而又相成。刘歆特别强调从诸子各家中汲取思想营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兼采各家之长,才能通万方之略。正如《易经》所说,虽然天下的道路不同,但归宗的目标是一致的。现在不同的学派各自推崇自己的长处,穷尽思考,以明确自己的方向,虽然有短处,但合乎要求,也是六经的支流和流裔。既然诸子各家都是六经的支流和流裔,那么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更好的选择,只有恢复诸子学的思想传统,才能在吸收各家思想长处的基础上,使儒学由僵化的经学和世俗的神学变为真正能够治国安民的经世致用之学。

刘向和刘歆父子在当时经学独尊的情况下,大力倡导研究诸子学说,对削弱官方学术思想的统治,解放思想具有积极意义。刘向早年得到《枕中鸿宝苑秘书》,其中包含了关于神仙、使鬼物为金的术法,以及邹衍的重道延命方,这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通过研究诸子学说,试图寻找更多的智慧和知识,以改善儒学的局限性。刘向和刘歆父子的努力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广阔的研究领域,也为儒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向 撰学术观点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