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诗人王羲之的照片
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是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被称为“书圣”。他是汉族,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居无锡,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今属浙江)。他曾担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等职务,后来成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王羲之的书法涵盖了隶、草、楷、行各体,他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泛吸收众多长处,将各种书体的精华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摆脱了汉魏时期的笔风,自成一家,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书法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王羲之的代表作品是《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他的儿子王献之一起被称为“二王”,被视为书法界的巅峰之作。

关于王羲之的出生和死亡年份,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他出生于303年,去世于361年;另一种说法是他出生于321年,去世于379年。无论哪种说法,他的一生都充满了辉煌的成就和对书法艺术的深刻贡献。

轶事典故

王羲之的亲属,他们的名字中都包含了“之”字。王羲之非常喜欢这个字,认为它有着特殊的意义和美感。他认为“之”字代表着追求进步和不断超越的精神,所以他的家族成员的名字中都有这个字。

王羲之的儿子和孙子们也都继承了他的书法才华。他们在书法艺术上都有很高的造诣,被誉为书法界的佼佼者。他们继承了王羲之的书法传统,将其发扬光大,成为了当时书法界的翘楚。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他的字迹流畅、工整,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赏,而且至今仍然被人们所推崇和研究。他的书法风格独特,给人一种宁静、深邃的感觉。

王羲之不仅在书法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他还对其他艺术形式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喜欢养鹅,并且认为观察鹅的动作可以从中悟到一些书法理论。他还喜欢在除夕亲手写春联,展示自己的书法才华。他的春联常常被人偷走,但他巧妙地补上了缺失的部分,让偷春联的人感到惊讶和赞叹。

王羲之的故事中还有一则关于竹扇的故事。他看到一个老婆婆卖竹扇,但是因为竹扇没有装饰,无人问津。他为了帮助老婆婆,亲自为竹扇题字,结果竹扇立刻卖光了。这个故事展示了王羲之的善良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总的来说,王羲之是一位伟大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所推崇和研究。他的家族成员也继承了他的书法才华,成为了书法界的翘楚。他的故事中还展示了他的善良和乐于助人的品质。他的故事和作品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启发,对后人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羲之轶事典故详情»

墓址

王羲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化名人,他的墓地位于金庭观,是清代建造的家庙。在观的右侧,有一座古朴的石坊,上面刻着“王右军墓道”六个字。穿过石坊,沿着一条由鹅卵石铺成的古墓道,就可以到达王羲之的墓地。

王羲之墓并不是很大,墓的制式与谢安墓相似,都是用青石条围成一土堆,类似于杭州岳飞墓。墓前有一块大碑,上面刻着《兰庭序》的全文。由于时间的流逝,碑体上有些风化斑驳,许多地方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只能勉强辨认出来。然而,与墓地相比,墓园的规模相当大,令人惊叹。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巨匠,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他的书法风格独特,笔力雄健,构图精妙,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广为流传,也对世界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羲之的墓地所在的金庭观,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遗址。观内保存着许多与王羲之相关的文物和史料,展示了他的生平和艺术成就。观内还有一座纪念馆,陈列着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和相关的文物,吸引了许多书法爱好者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

王羲之的墓地和金庭观成为了人们缅怀他的地方。每年的清明节,许多人都会前来祭拜他,表达对他的敬意和怀念之情。他的墓地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

王羲之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他的书法艺术和文化贡献将永远被人们所铭记。他的墓地和金庭观成为了人们了解他的生平和艺术的重要场所。通过参观他的墓地和观内的展览,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艺术成就和对中国书法的影响。 王羲之墓址详情»

生平

王羲之是晋代的一位才子,他的才华在年幼时就显露出来。他七岁时就展现出了出色的书法天赋。十二岁时,他的父亲让他在一块木板上写下祝词,然后派工人雕刻。工人在雕刻的过程中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竟然一直印到木板的内部。他们削去了一层又一层,直到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到底部。木工们惊叹于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竟然能够入木三分。

在王羲之16岁时,他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郗鉴有个二十八岁的女儿,貌美而尚未婚配。郗鉴爱女心切,决定为她挑选一个合适的婿家。他与丞相王导关系深厚,听说王导家的子弟才貌俱佳,于是便向王导透露了自己的想法。王导便命令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前往郗鉴家。王府的子弟们听说郗鉴派人来寻找婿家,纷纷打扮整齐出来迎接。然而,他们数了一遍,发现少了一个人。管家们带着郗府的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发现一个年轻人袒腹仰卧在床上,对于郗鉴寻找婿家的事毫不在意。郗府的管家回到府中告诉郗鉴:“王府的年轻公子们都争先恐后地迎接郗太尉,只有东床上的这位公子袒腹躺着毫不在意。”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快带我去见他。”郗鉴见到这个年轻人,发现他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选择他为快婿。因此,有了“东床快婿”的说法。

在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进行修褉活动。众人饮酒赋诗,汇集成一本诗集。王羲之即兴挥毫为这本诗集作序,这就是著名的《兰亭序》。这个序文是草稿,共有28行,324字。它描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由于当时的天时地利人和效果发挥得极致,据说后来再写已经无法超越。在这篇序文中,有二十多个“之”字,每个字的写法都不相同。宋代的米芾称它为“天下第一行书”。

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三月,王羲之因病辞去官职。他带着儿子操之离开无锡,迁居金庭。他在金庭建了一座书楼,种植桑果,教育子弟,赋诗作文,与儿子一起度过了晚年。 王羲之生平详情»

后世影响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他的子献之擅长草书,凝之擅长草隶,徽之擅长正草书,操之擅长正行书,焕之擅长行草书。献之被称为“小圣”。黄伯思在《东观徐论》中说:“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王羲之的后代继承了他的书法传统,使王氏一门的书法得以传承。武则天曾经寻求王羲之的书法,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族传承的书迹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也有他们的法书被记录下来。释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他传承了家族的书法传统,成为隋唐时期的书法名家。然而,在战乱中,王羲之后代的家谱遗失了,后代分散在沈阳、海伦等地。现在我们知道的后代有王庆凯、王潇丹等人。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法界。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经历了一段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汉、魏时期,钟繇、张芝擅长书法,晋末的二王也被称为英才。”当时右军书法名声盖世,而在宋齐之间,王献之被推崇为最高地位的书法家。献之从父亲那里学习书法,他的天赋极高,善于创新,后来转师张芝,创造了上下相连的草书,甚至超过了他的父亲,被誉为“二王”。南朝梁的陶弘景在《与梁武帝论书启》中说:“当时的人都推崇子敬的书法”,“海内不仅不再知道有元常,对逸少也是如此”。改变这种状况的是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将当时的书法地位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说:“子敬的书法不及逸少,就像逸少不及元常。”“不迨”或者说“不逮”意思是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评价具有特殊的影响力,因此舆论也随之确立。

王羲之的书法在历史上两次达到高潮,一次是在南朝梁,另一次是在唐朝。唐太宗非常推崇王羲之,不仅广泛收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还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写赞辞。他对钟繇的评价是“论其尽善,或有所疑”,对献之的评价则是贬低他的“翰墨之病”。对于其他书法家如子云、王蒙、徐偃等人,他们的评价都是“誉过其实”。 王羲之后世影响详情»

成就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他精研各种书体,摆脱了汉魏笔风,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书法平和自然,委婉含蓄,遒美健秀,被人们形容为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王羲之的书法影响了许多后世书法家,包括欧阳询、虞世南、苏轼等等,他们都对王羲之的书法心悦诚服,称他为“书圣”。

由于王羲之的真迹已经不存于世,唐代的精摹本被当作真迹看待。这些摹本被广泛流传,并被刻入各种丛帖中,其珍贵性不言而喻。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他的父亲王旷和叔父王廙都是书法家,他们对王羲之的书法修养起到了很大的影响。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他还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卫夫人是钟繇的弟子,她传授给王羲之钟繇的书法法门以及她自己的书风和法门。

王羲之的书法造诣非常高,他从小就善于书法,十二岁就开始研读前代的《笔论》。他的父亲王旷擅长行书,叔父王廙擅长隶书,王羲之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很多。王羲之的书法被当代留美书法新秀刘铎称赞为“好字唯之”。

总的来说,王羲之是一位伟大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风格独特,影响深远。他的作品虽然已经不存于世,但他的精摹本被广泛传播,被人们珍视。他的书法造诣非常高,受到了许多后世书法家的钦佩和敬仰。他被誉为“书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 王羲之成就详情»

家族背景

王羲之,作为王氏家族的一员,自小就受到了家族的深厚影响。王氏家族是晋代少有的豪门大士族,不仅信仰虔诚的道教,还是名门望族,注重家族成员的文化素养培养。

王羲之的祖父王正是尚书郎,父亲王旷则是淮南太守,曾倡议晋室渡江,建立了东晋王朝。而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更是东晋的丞相,另一位伯父王敦则是东晋的军事统帅。可以说,王羲之所处的家族地位显赫,权倾一时,炽盛隆贵。

在晋室南渡北民南迁的时期,王氏家族在江南大融合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作为山东琅琊国王氏望族的代表,王览、王正到王旷这几代人的时间里,两晋时期发生了著名的“八王之乱”,历时16年,死亡人数高达30万人。在这个动荡的时期,王旷善于审时度势,效法先祖王览,避乱南居30年。他在五胡侵鲁、琅琊危急的情况下,于299年开始,两晋大分裂,北方大混战的局势中,保护了家族的安全。

王羲之作为王氏家族的后代,自然也继承了家族的优秀传统。他在家族的熏陶下,培养了卓越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才华。他以书法家闻名于世,被誉为书圣。他的书法作品充满了艺术的魅力和独特的个性,被后人称为王羲之体。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赏,而且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羲之的家族背景和家族成员的影响,为他的艺术成就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他的作品不仅代表了个人的才华,也承载了家族的荣耀和传承。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仅是个人的光辉,更是王氏家族的骄傲。

总之,王羲之作为王氏家族的一员,受到了家族的深厚影响。他的家族是晋代少有的豪门大士族,同时也是名门望族,注重家族成员的文化素养培养。王羲之在这样的家族环境中成长,培养了卓越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才华。他的作品不仅代表了个人的才华,也承载了家族的荣耀和传承。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仅是个人的光辉,更是王氏家族的骄傲。 王羲之家族背景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