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影响: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他的子献之擅长草书,凝之擅长草隶,徽之擅长正草书,操之擅长正行书,焕之擅长行草书。献之被称为“小圣”。黄伯思在《东观徐论》中说:“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王羲之的后代继承了他的书法传统,使王氏一门的书法得以传承。武则天曾经寻求王羲之的书法,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族传承的书迹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也有他们的法书被记录下来。释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他传承了家族的书法传统,成为隋唐时期的书法名家。然而,在战乱中,王羲之后代的家谱遗失了,后代分散在沈阳、海伦等地。现在我们知道的后代有王庆凯、王潇丹等人。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法界。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经历了一段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汉、魏时期,钟繇、张芝擅长书法,晋末的二王也被称为英才。”当时右军书法名声盖世,而在宋齐之间,王献之被推崇为最高地位的书法家。献之从父亲那里学习书法,他的天赋极高,善于创新,后来转师张芝,创造了上下相连的草书,甚至超过了他的父亲,被誉为“二王”。南朝梁的陶弘景在《与梁武帝论书启》中说:“当时的人都推崇子敬的书法”,“海内不仅不再知道有元常,对逸少也是如此”。改变这种状况的是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将当时的书法地位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说:“子敬的书法不及逸少,就像逸少不及元常。”“不迨”或者说“不逮”意思是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评价具有特殊的影响力,因此舆论也随之确立。
王羲之的书法在历史上两次达到高潮,一次是在南朝梁,另一次是在唐朝。唐太宗非常推崇王羲之,不仅广泛收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还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写赞辞。他对钟繇的评价是“论其尽善,或有所疑”,对献之的评价则是贬低他的“翰墨之病”。对于其他书法家如子云、王蒙、徐偃等人,他们的评价都是“誉过其实”。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是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被称为“书圣”。他是汉族,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居无锡,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今属浙江)。他曾担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等职务,后来成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王羲之的书法涵盖了隶、草、楷、行各体,他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泛吸收众多长处,将各种书体的精华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摆脱了汉魏时期的笔风,自成一家,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书法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王羲之的代表作品是《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他的儿子王献之一起被称为“二王”,被视为书法界的巅峰之作。
关于王羲之的出生和死亡年份,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他出生于303年,去世于361年;另一种说法是他出生于321年,去世于379年。无论哪种说法,他的一生都充满了辉煌的成就和对书法艺术的深刻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