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隐之(?—414),字处默,东晋濮阳鄄城人,生于东晋后期。他曾担任过中书侍郎、左卫将军、广州刺史等职务,并最终升至度支尚书的官位。吴隐之以廉洁公正而闻名,被誉为著名的廉吏。
吴隐之在政治上表现出色,他在担任广州刺史期间,积极推行改革,整顿政风,严厉打击贪污腐败现象。他注重节约开支,削减冗员,使得广州的财政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他还重视农业发展,积极推动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
吴隐之在担任度支尚书期间,继续坚持廉洁公正的原则,严格执行财政政策,打击贪污行为。他注重财政收支的平衡,合理调配财政资源,使得国家财政状况得到了稳定和改善。
然而,吴隐之的政治生涯并不长久。据史书记载,他在414年去世,享年不详。尽管他的生平事迹并不广为人知,但他作为一位廉洁公正的官员,为东晋政府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后人所称赞和纪念。
贪财无度,吴隐之能够保持清廉的操守,更加令人敬佩。他不仅没有利用自己的职位谋取私利,还乐善好施,常常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种品质在当时的官场中是非常罕见的。
卖狗嫁女的故事也反映了吴隐之的坚持和勇气。面对女儿的婚事,他没有选择向上司谢石求助,而是决定靠自己的努力来解决。尽管卖狗嫁女这个决定可能会被人们嘲笑,但吴隐之并没有在意,他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这种坚持和勇气也是他清廉乐善的表现。
吴隐之的清廉乐善不仅在官场上得到了认可,也在民间赢得了口碑。人们对他的评价都是非常正面的,认为他是一个有道德操守的官员。他的榜样也影响了许多人,使他们对官场的腐败现象产生了反思。
吴隐之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保持清廉的操守和乐善好施的品质都是非常重要的。即使在腐败的官场中,我们也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不为私利所动,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吴隐之的故事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清廉乐善的品质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吴隐之轶事详情»
吴隐之:一个廉洁奉公的官员
吴隐之,少年时家境贫寒,但他志存高远。虽然生活艰苦,但他饱览诗书,以儒雅的风采显于世。他不受外来之财,即使每天只能喝粥,也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当他的母亲去世时,他悲痛万分,每天早晨都以泪洗面,行人们都为之动容。他的邻居韩康伯的母亲常常对康伯说:“你若是当了官,就应当推荐像他那样的人。”
后来,韩康伯成了吏部尚书,便推荐吴隐之为辅国功曹。在一次战斗中,吴隐之的兄弟吴坦之被敌人俘虏,即将被杀头。吴隐之拜见桓温,请以自己的生命来赎回兄弟。桓温认为吴隐之是一个难得的忠义之士,于是放了吴坦之,并且奏请任命吴隐之为奉朝请、尚书郎。当吴隐之的女儿出嫁时,谢石派人前来帮忙,但吴隐之却没有请任何宾客,也没有准备嫁妆,只见他的丫环牵着一只狗到大街上去卖。后来,吴隐之被调任为晋陵太守,但他的妻子仍然负责砍柴做饭。孝武帝非常器重他,任命他为御史中丞、左卫将军。随后,他历任中书侍郎、国子博士、太子右卫卒、领著作郎、右卫将军等职位。
在隆安年间,朝廷想要改革岭南地区的弊端,于是任命吴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假节领平越中郎将。在赴任途中,他经过了一个被称为“贪泉”的山泉。当地人都说喝了这个泉水之后会变得贪婪无比。吴隐之对家人说:“如果我们本来就没有贪污的欲望,过了岭南也不会丧失廉洁,这纯属胡言。”说着,他走到泉边舀了水喝,并且写下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上任后,吴隐之廉洁奉公,清简勤苦,始终如一。他的饮食不过是稻米、蔬菜和干鱼,穿的是粗布衣衫,住处的帐帷摆设都交给了库房。有人说他这是故意摆样子,但吴隐之只是笑而不语,一如既往。每当部下送来鱼时,他总是剔去鱼骨,对这种媚上作风非常厌烦,总是喝斥并赶出帐外。经过他的惩治贪官和禁止贿赂,广州的官风有所好转。元兴初年,皇帝下诏晋升他为前将军,并赐予他50万钱和1000斛谷物。
吴隐之在广州任职多年,离任返乡时,他仍然只有初来时的简单行装。唯一不同的是他的妻子买的一斤沉香,但吴隐之认为来路不明,立即夺过来丢到水里。到了家,他只有六间茅屋和篱笆围院。
吴隐之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