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昉(460年-508年),字彦升,小字阿堆,乐安郡博昌(今山东省寿光市)人。他是南朝的一位文学家、方志学家和藏书家,也是“竟陵八友”之一。
任昉十六岁时,被刘宋丹阳尹刘秉聘为主簿,后被朝廷征召,先后担任太常博士和征北行参军。在永元末年,他担任司徒右长史。梁高祖萧衍即位后,任命任昉为黄门侍郎,随后又升任吏部郎中。天监二年(503年),他被任命为义兴太守。之后,他先后担任吏部郎中、御史中丞、秘书监和领前军将军。天监六年(507年)春,他被任命为宁朔将军和新安太守。
然而,天监七年(508年),任昉在任上去世,享年四十九岁。他被追赠太常卿,并被谥号为“敬子”。
任昉是南朝梁朝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政治和文学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
在政治方面,任昉非常关心百姓的疾苦。在灾荒年份,他用自己的俸米熬粥来救济灾民,救活了2000多人。他还严格限制生育,禁止贫困家庭生下无法养活的孩子,并为怀孕的妇女提供费用。他的公田年产米800余石,他只取其中的五分之一,其余都用来救济乡民。此外,任昉还派官员去看望80岁以上的老人,关心他们的生活。他还下令停止采摘杨梅,以保护百姓的生命安全。这些举措都受到了百姓的赞赏,被认为是百年来罕见的善政。
在文学方面,任昉是一位以学问为诗的作家。他的作品中有大量的骈文,尤其是骈体公牍文章。骈体公牍文章在政治生活中一直被广泛应用,它的骈偶句型使庙堂公文显得典雅,但也限制了文意的自由表达。然而,任昉通过在偶句中融入文意浓密的故典旧实,使骈体公文形式与内容相对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他阅读了大量的典籍,被称为“五经笥”,并擅长用典。虽然他不是六朝最擅长骈文的人,但他为骈文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他的骈文虽然不如庾信的优美浑融,但在当时的文学发展中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在诗歌方面,任昉追求典故的运用,形成了以学问入诗的创作习惯。他的诗歌风格雅正渊永,善于用事义,不受典故束缚,常常直率明达。他的诗歌展现出质朴的风貌,不关心声律平仄,这在当时的永明体兴起并风行的背景下显得特殊。
任昉的政治和文学成就得到了当时士人的认同和效仿。他的关心百姓、救济灾民的举措以及对文学的贡献都使他成为南朝梁朝的一位杰出人物。
任昉主要成就详情»
次侍奉母亲的病,他都是夜间从未脱衣休息过,一开口就流泪,汤药饮食都要先亲口尝一尝。母亲去世后,任昉更加悲痛,身体虚弱地柱着拐杖才能站起来。
齐武帝对任昉的伯父任遐说:“听说任昉哀痛过度超越礼节,使人担忧,如有什么意外,不光你们家会丧失亲人,于公也会损失一位栋梁之才。要好好劝劝他。”任遐劝任昉吃些东西,任昉当时勉强咽下,回去就又吐了出来。他父亲任遥吃槟榔,经常咀嚼,临终时曾要槟榔吃,但剖开百来个,没有一个好的,任昉也有此嗜好,所以深为此遗憾,于是终生不再尝槟榔。
任昉的孝顺和才华引起了齐武帝的注意。他被任命为司徒刑狱参军事,进京后又成为尚书殿中郎,随后调任为司徒、竟陵王萧子良的记室参军。当时琅邪王萧融自以为才气出众,但当他看到任昉的文章后,却感到自愧不如。任昉的才华和品德使得他备受赞赏和重用。
然而,任昉的入仕之路并不一帆风顺。在他十六岁时,他得罪了刘秉的儿子,导致长期得不到提拔。过了很久,他才转任奉朝请,随后被推举为兖州秀才,又被任命为太常博士,接着又提升为征北行参军。这一系列的晋升和调动,展示了他的才华和能力。
任昉的早年经历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母亲在梦中看到一个彩色的旗盖四角悬挂着铃铛,其中一个铃铛落入了她的怀中,随后就有了身孕,生下了任昉。任昉从小聪明灵透,被称赞为悟性如神。四岁时,他就能诵诗数十篇,八岁时能写文章,自己写出的《月仪》文辞内容都非常美。他的才华和聪明使得他名声更大。
任昉不仅才华出众,而且对父母兄弟非常孝敬友善。每次侍奉父母的病,他都是夜间从未脱衣休息过,一开口就流泪,汤药饮食都要先亲口尝一尝。他的孝顺和善良使得他备受赞赏和尊敬。
任昉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他的才华和品德使得他备受赞赏和重用,成为齐朝的一位重要官员。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任昉人物生平详情»
任昉是一位非常孝顺的人。他对父母极其关心,尤其在他们生病的时候更是如此。他从不脱衣服睡觉,随时准备起来照顾他们。无论是煮汤药还是准备饮食,他都会先亲自品尝试探温度,再喂食给父母。父亲去世后,任昉因为悲痛过度而辞去了官职。他痛哭到眼中流血,整整三年才能拄着拐杖站起来。尽管任昉一直以来身体都很健壮,但在守孝期满后,他变得面目全非,让人认不出来了。
任昉不仅对父母孝顺,对叔父、叔母以及自己的亲生父母也一视同仁。他非常恭敬细心地侍奉哥哥和嫂嫂。他还一直供养接济贫困的亲戚。他所得的薪水几乎都用来馈赠亲属和亲戚,所剩无几。
任昉喜欢交朋友,他鼓励并推荐朋友。那些得到他称赞的人大多都得到了升迁的机会。因此,官宦人士和他们的子弟都争着与他交往。他家中的宾客经常不下数十人。当时的人们非常仰慕他,称他为“任君”,意思是说他像汉朝的三君一样。陈郡的殷芸给建安太守到溉写信道:“哲人去世了,模范与世长辞。楷模现在哪里?谁来指引方向?”朋友们对他的推崇达到了如此高度。
然而,任昉并不擅长经营家业。他甚至没有自己的住房。有人嘲笑他乞讨租借财物,他也经常将自己所得的东西散发给亲友。任昉经常感叹道:“知道我的人认为我是叔则(裴楷),不知道我的人也认为我是叔则。”这句话表达了他对自己的无奈和无所作为的感叹。
总的来说,任昉是一位孝顺的人,他对父母和亲人都非常关心。他喜欢交朋友,并且得到了朋友们的高度赞扬。然而,他并不擅长经营家业,这使得他没有自己的住房。尽管如此,他仍然乐于助人,将自己所得的东西分享给亲友。任昉的故事告诉我们,孝顺和友善是一种美德,但我们也需要学会经营自己的生活和事业。
任昉轶事典故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