轶事典故:
任昉是一位非常孝顺的人。他对父母极其关心,尤其在他们生病的时候更是如此。他从不脱衣服睡觉,随时准备起来照顾他们。无论是煮汤药还是准备饮食,他都会先亲自品尝试探温度,再喂食给父母。父亲去世后,任昉因为悲痛过度而辞去了官职。他痛哭到眼中流血,整整三年才能拄着拐杖站起来。尽管任昉一直以来身体都很健壮,但在守孝期满后,他变得面目全非,让人认不出来了。
任昉不仅对父母孝顺,对叔父、叔母以及自己的亲生父母也一视同仁。他非常恭敬细心地侍奉哥哥和嫂嫂。他还一直供养接济贫困的亲戚。他所得的薪水几乎都用来馈赠亲属和亲戚,所剩无几。
任昉喜欢交朋友,他鼓励并推荐朋友。那些得到他称赞的人大多都得到了升迁的机会。因此,官宦人士和他们的子弟都争着与他交往。他家中的宾客经常不下数十人。当时的人们非常仰慕他,称他为“任君”,意思是说他像汉朝的三君一样。陈郡的殷芸给建安太守到溉写信道:“哲人去世了,模范与世长辞。楷模现在哪里?谁来指引方向?”朋友们对他的推崇达到了如此高度。
然而,任昉并不擅长经营家业。他甚至没有自己的住房。有人嘲笑他乞讨租借财物,他也经常将自己所得的东西散发给亲友。任昉经常感叹道:“知道我的人认为我是叔则(裴楷),不知道我的人也认为我是叔则。”这句话表达了他对自己的无奈和无所作为的感叹。
总的来说,任昉是一位孝顺的人,他对父母和亲人都非常关心。他喜欢交朋友,并且得到了朋友们的高度赞扬。然而,他并不擅长经营家业,这使得他没有自己的住房。尽管如此,他仍然乐于助人,将自己所得的东西分享给亲友。任昉的故事告诉我们,孝顺和友善是一种美德,但我们也需要学会经营自己的生活和事业。
任昉简介: 任昉(460年-508年),字彦升,小字阿堆,乐安郡博昌(今山东省寿光市)人。他是南朝的一位文学家、方志学家和藏书家,也是“竟陵八友”之一。
任昉十六岁时,被刘宋丹阳尹刘秉聘为主簿,后被朝廷征召,先后担任太常博士和征北行参军。在永元末年,他担任司徒右长史。梁高祖萧衍即位后,任命任昉为黄门侍郎,随后又升任吏部郎中。天监二年(503年),他被任命为义兴太守。之后,他先后担任吏部郎中、御史中丞、秘书监和领前军将军。天监六年(507年)春,他被任命为宁朔将军和新安太守。
然而,天监七年(508年),任昉在任上去世,享年四十九岁。他被追赠太常卿,并被谥号为“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