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提供的内容,可以整理和补充如下:
寒山(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是唐代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他出身于官宦人家,但多次投考不第,最终选择出家。据《严振非寒山子身世考》中的研究,通过《北史》、《隋书》等大量史料与寒山的诗相印证,认为寒山实际上是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由于遭到皇室内部的妒忌与排挤,以及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寒山选择了出家,并隐居于浙东天台山寒岩。
寒山是一位富有神话色彩的唐代诗人。在当时,他曾经被世人冷落,但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他的诗作却越来越多地被世人接受并广泛流传。寒山的诗作以典雅著称,他自嘲地写道:“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这句诗表达了他对于自己诗作的自信和对于传统注释的不屑。
关于寒山的生卒年以及具体的字号等信息目前并没有确切的记载。然而,根据严振非的研究以及史料与诗作的印证,我们可以了解到寒山在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并享年一百多岁。
寒山的诗风和100年前的王梵志一脉相承,也是口语体的白话诗。他生活在大唐盛世,却入山作了隐士。他与李白、杜甫同时代,放到星光灿烂的盛唐诗人堆里,他的诗艺算不上高超,但淹没不了个性的光辉。他生前寂寂无名,身后却声誉日隆,并绵延千年至今不断——白居易、王安石都写过访拟他的诗集的诗篇,苏轼、黄庭坚对他的诗有特殊的兴趣,朱熹、陆游关心过他的诗集的出版与校勘。他没有正式进入哪所寺庙剃度,唐朝苏州城外的一座著名寺庙(寒山寺)却以他的号命名。他的诗歌的最早传播者是道士,唐人的志怪小说就把他编作成仙的道士下凡。到了宋朝他却被佛家公认为文殊菩萨再世。元代他的诗流传到朝鲜和日本。明代他的诗篇收入《唐音统签》的《全唐诗》中,被正统文化认可。清朝皇帝雍正甚至把他与他的好友拾得封为“和合二圣”,居然成了老百姓礼拜的婚姻神和爱神。。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嬉皮士运动中他被封为祖师爷。这样一个传奇人物,却连真实姓名也没有留下,只是以号行世——寒山子。 寒山人物评价详情»
寒山,这位唐代文人,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曲折和挫折。从富家子弟到落选科举,再到成为一个流浪书生,最终选择隐居山林,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辛酸和痛苦。
寒山少年时过着富家子弟的生活,游猎于平陵之间,骑着白马,放着苍鹰。然而,当他青年时,他的人生却发生了转折。按照当时的规矩,他应该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但因为奇怪的原因而落选了。据《唐六典》所言,唐代选官有四个标准,包括身材丰伟、言词辩正、书法遒美、文理优良。寒山的书法和文章都不错,可惜他的身材被父母生得矮小,或者相貌不够端正,因此没有被选上官职。这种标准给人留下了一个话柄,即当官的个个要相貌堂堂,这是奢侈的、唯美的,也是非人性的、不公平的标准。
寒山多次落选后,最终无颜回乡,滞留京城,成为一个流浪书生。他曾经是富家子弟,如今却成了贫穷的士人。他在朱雀街上流浪,连皮鞋底都磨破了。兄弟责怪他,妻子不理他,他的人生陷入了绝境。带着一身伤痛的记忆,寒山开始了他的天涯漫游。
为什么在大唐盛世,寒山选择了隐居山林?这是因为他无法在世俗生活中找到自己的荣耀。在三十岁之后,他被迫走上了一条与一般文人不同的生活道路。这期间,他经历了许多心理煎熬和自我超越,才能够摆脱世俗的束缚,跳出世俗主流的价值观,为自己寻找一个生存的依据。
寒山选择了上山独居,他追求的是内心的自由和宁静。他在山林中修炼自己的心灵,与自然融为一体。他的诗篇中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的不屑和对自由的向往。他的诗篇中流露出对人生的痛苦和对命运的无奈,但也透露出对自由和追求真理的坚持。
寒山的一生虽然充满了挫折和痛苦,但他选择了与世隔绝的生活,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他的诗篇中流露出对世俗的不屑和对自由的向往,他的选择也让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寒山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并不总是顺利和如意的,但我们可以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去追求真理和自由,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存依据。
寒山生平自述详情»
和对当时历史背景的考察,得出了寒山生活在唐代大历年间的结论。而先天说则认为寒山生活在唐代先天年间,主要依据是寒山诗中对当时政治和社会状况的描写。至于大历说,则认为寒山生活在唐代大历年间,主要依据是寒山诗中对当时政治和社会状况的描写。这三种说法各有依据,但目前尚无定论。
关于寒山子的生活经历,研究者主要通过对寒山诗中的自述和描写进行分析,以及对当时历史背景的考察,来推测寒山的生活经历。寒山诗中提到了他的出家和修行经历,以及对佛教和禅宗的理解和追求。研究者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得出了寒山曾在天台山、南岳衡山等地修行的结论。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者通过对寒山诗中的地理和景物描写的分析,推测寒山曾在江南地区和福建地区生活过。然而,由于寒山诗中的描写较为抽象和隐晦,这些推测仍然存在争议。
关于寒山子的葬地问题,研究者主要通过对寒山诗中的自述和描写进行分析,以及对当时历史背景的考察,来推测寒山的葬地。寒山诗中提到了他的离世和对死亡的思考,但并没有明确提及他的葬地。研究者通过对寒山诗中的地理和景物描写的分析,以及对当时历史背景的考察,推测寒山可能被葬在天台山或者南岳衡山等地。然而,由于寒山诗中的描写较为抽象和隐晦,这些推测仍然存在争议。
除了生平研究,寒山子的作品研究也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寒山子的诗作以其简洁、深邃的风格而闻名,他的诗作主题广泛,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研究者通过对寒山诗作的分析,探讨了他的创作风格、艺术特点以及思想内涵。同时,研究者还通过对寒山诗作的比较研究,探讨了他与其他诗人的关系和影响。寒山子的诗作在中国及西方文学界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研究,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国内外出版发行。
总的来说,寒山子的研究在过去百年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者通过对寒山子的生平和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揭示了他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内涵,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寒山子的诗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对于那些能够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所接纳的诗人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学者关注和研究寒山子的诗作,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中国文化做出贡献。
寒山评议研究详情»
寒山诗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诗歌形式。它以情景交融、信手拈弄、机趣横溢为特点,被称为“不名一格,莫可端倪”的诗歌形式。寒山诗集中的诗歌被认为是一段真韵天籁,如空谷传声,乾坤间的真实之音。寒山诗的总体风格是不拘格律,直接写出胸臆的感受,或俗或雅,涉笔成趣。这种独特的风格被后来的文人所模仿,形成了独特的“寒山体”。
寒山子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接近口语。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认为,寒山、拾得是七世纪中期以后出现的“三五个白话大诗人”之一,是佛教中的白话诗人。钱学烈在《寒山子与寒山诗版本》中指出,寒山诗非常接近口语,可以被称为唐代白话诗的典范,在白话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寒山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语言面貌,对于了解唐代口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对于研究中古和近代汉语,对于研究汉语发展史都是非常珍贵的资料。因此,从语言学角度研究寒山诗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的来说,寒山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情景交融,信手拈弄,机趣横溢。它接近口语,直接写出胸臆的感受,或俗或雅,涉笔成趣。寒山诗的独特风格被后来的文人所模仿,形成了独特的“寒山体”。从语言学角度研究寒山诗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唐代口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对于研究中古和近代汉语,以及汉语发展史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寒山艺术风格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