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杜光庭的照片
杜光庭

杜光庭(850—933),字圣宾,号东瀛子,缙云人。他生活在唐懿宗时期,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中。后来他前往天台山修道,晚年辞去官职隐居在四川青城山。

杜光庭一生著作颇多,他的作品包括《道德真经广圣义》、《道门科范大全集》、《广成集》、《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青城山记》、《武夷山记》、《西湖古迹事实》等。其中,《虬髯客传》被传说是他所创作的古代著名传奇小说。

杜光庭注重对道教教义、斋醮科范、修道方术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整理,对后世道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然而,一些他的著作在元初时期就已经失传,无法看到原貌。

目前有一些专著致力于研究杜光庭,例如《唐代老学研究——以成玄英、李荣、唐玄宗、杜光庭《道德经》注疏为个案》等。

生平

杜光庭是唐末五代著名的道教高道。他在青少年时期就非常勤奋好学,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在唐懿宗朝,他参加了应九经举考试,但是他的文章万言不中,于是他放弃了儒学,转而入道。他拜天台道士应夷节为师,成为司马承祯的五传弟子(司马承祯传给薛季昌,季昌传给田虚应,虚应传给冯惟良,惟良传给应夷节)。他发现汉天师和陆修静编写的道教科教经典因年代久远而逐渐废弃,于是他考证真伪,整理出了详细的内容,供全国道教流派遵循。郑畋向朝廷推荐了他的文学才华,僖宗召见了他,赐予他紫色服装和象征官职的简牍,任命他为麟德殿文章应制,成为道教领袖。当时的人们称赞他为“词林万叶,学海千寻,扶宗立教,天下第一”。

公元881年,随着僖宗逃亡成都,杜光庭留在蜀地。他受到前蜀高祖王建的赏识,被任命为太子元赝的师傅。王建曾说:“过去汉朝有四位贤人,都不如我们的先生。”光庭还推荐了儒学者许寂和徐简夫侍奉东宫,他们与杜光庭一起讨论政治事务,相处得非常愉快。公元913年,他被封为金紫光禄大夫、左谏议大夫,封为蔡国公,进一步被尊称为广成先生。公元916年,他被调任户部侍郎。公元923年,后主王衍在苑中接受了道教箓册,任命杜光庭为传真天师、崇真馆大学士。

不久之后,杜光庭隐居在青城山的白云溪。他曾经建造了飧和阁,实行上清紫虚吞日月气法。他与诗僧贯休关系友好,经常开玩笑。有一天,他们一起骑马行走在道路上,贯休的马突然掉下粪便,光庭连忙喊道:“大师大师,数珠掉了!”贯休回答说:“不是数珠,而是大还丹。”

杜光庭的学识渊博,攻读有条不紊。他曾经对蜀相徐光溥说:“我最初在上库学习,书籍一应俱全。一个月内,我按照每天的安排学习,一天背诵经书,两天阅读史书,三天学习写作,四天记故事,五天休息放松。一个月中有五天是学习的开始,不到五七年,我就能熟练掌握经典。”他以五天为一个周期,每天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第五天作为休息时间;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有张有弛,劳逸适度,因此取得了进步。他精通儒、道经典,还进行了许多实地调查研究道教。他的著作非常丰富,收入了《正统道藏》的有27种,收录在《全唐文》中的有302篇(其中《历代崇道记》也出现在《正统道藏》中,可见有所重复)。他的主要著作有《道德真经广圣义》50卷,《道门科范大全集》87卷,《太上黄箓斋仪》58卷,《广成先生文集》30卷等。

杜光庭是一位学识渊博、勤奋好学的道教高道,他对道教的发展和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学习方法和著作成果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杜光庭生平详情»

历史功绩

间和顺序存在争议。有一种观点认为,杜光庭在入蜀之前就已经获赐紫衣、师号等荣誉。《宣和书谱》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的记载支持了这一观点,称杜光庭在僖宗践祚初年就辞去了吴国的官职,获赐紫衣、师号。另外,《广成集》中的一些文献也提到了杜光庭被授予“内供奉道士”的荣誉,这进一步证实了他在道教界的地位和威望。

然而,对于杜光庭在蜀地的官职和封爵的具体情况,历史记载并不一致。有的记载称他曾被王建、王衍父子赐号、封爵,并担任各种俗职。但是,这些记载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考证。由于史籍记载繁复纷乱,征引不当很容易导致矛盾和错误,因此对于杜光庭的认识和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尽管如此,杜光庭作为唐末五代时期的高功大德,他的贡献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他早年科举失意,但在天台山入道后,逐渐获得了尊崇和认可。他被赐予紫衣、师号等荣誉,还被授予“内供奉道士”的地位,这都显示了他在道教界的地位和威望。他在前蜀时期的官职和封爵虽然存在争议,但无论如何,他的才华和品德都得到了肯定和赞赏。

总之,对于杜光庭的认识和了解还存在一些困难,历史记载的繁复和不一致使得对他的加官进爵的情况存在争议。然而,无论如何,杜光庭作为唐末五代时期的高功大德,他的贡献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他的才华和品德得到了肯定和赞赏,他在道教界的地位和威望也得到了确认。希望通过对杜光庭的研究和考证,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 杜光庭历史功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