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是隋唐时期的政治家,出生于巨鹿(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他是汉族,曾担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被封为郑国公,谥号文贞。他是凌烟阁二十四功之一的功臣。
魏征以直谏敢言而著名,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之一。他的著作包括《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他的言论大多被收录在《贞观政要》和《魏郑公谏录》两本书中。
魏征最著名的谏文是《谏太宗十思疏》,这篇文章流传至今。他在这篇谏文中向唐太宗李世民提出了十条忠告,包括勤俭治国、尊重法律、重视军事、重用贤能等。这篇谏文被视为魏征直言敢谏的代表作品。
魏征在唐太宗的统治下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直言不讳和忠诚为他赢得了太宗的信任和赏识。然而,他的政治生涯并不一帆风顺。在唐高宗时期,他因为支持太子李治而遭到贬谪,被迫离开政治舞台。直到唐中宗即位后,他才得以重返政坛,并继续为国家做出贡献。
魏征于643年2月11日去世,享年63岁。他的贡献和言论对唐朝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后世视为杰出的政治家和谏臣。
朕听说你在朝廷中有很多朋友,他们对朕的政策有什么看法?魏徵回答说:“陛下,臣的朋友们对陛下的政策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赞成,有些人持保留态度,还有些人不赞同。”太宗问:“那你自己呢?你对朕的政策有何看法?”魏徵答道:“陛下,臣是您的臣子,对您的政策臣必须忠诚执行,但臣也会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建议。”太宗听后,微笑着说:“你说得对,兼听则明,我会谨记于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魏徵是一个聪明而机智的人,他知道在朝廷中,偏听一方往往会导致信息不全面,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而兼听则明,可以听取不同的声音,从而更全面地了解问题的本质,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魏徵的聪明才智和直爽胆大的性格使他在唐朝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不仅是唐太宗的重要谋士,还是唐高宗的宰相。他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才能,为唐朝的政治稳定和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魏徵小时候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在隋文帝的控访中,他巧妙地解决了分梨问题,展现出了公平待人的智慧。他的聪明和机智让隋文帝大为赞叹,也为他日后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
在玄武门之变后,魏徵被告发曾参与起义军,并劝说太子建成杀害秦王。面对秦王的质问,魏徵毫不畏惧,直言不讳地回答,展现出了他的胆识和直爽的性格。秦王对他的回答感到欣赏,不但没有责怪他,还表示过去的事情不再提起。
魏徵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聪明而直爽的人往往能够在关键时刻表现出色。他们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畏惧权威的压力。这种直爽的性格使他们能够在政治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为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做出贡献。
总之,魏徵是一个聪明、机智、直爽胆大的人。他以其卓越的才智和智慧,为唐朝的政治稳定和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聪明和直爽是成功的关键,只有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
魏征轶事典故详情»
魏徵是唐朝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以其刚直的性格、卓越的才智和敢于直谏的勇气而闻名于世。他的一生经历了隋末战乱和唐朝的建立,为国家的治理和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魏徵早年,隋朝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他曾加入瓦岗起义军,为反抗隋朝的暴政而奋斗。后来,他进入唐太子李建成的府邸,担任太子洗马官,负责管理图籍。随着李建成的去世,唐太宗李世民即位,魏徵被任命为谏议大夫,后来又成为中央行政长官之一的侍中。他在贞观十七年因病去世,结束了自己辉煌的一生。
魏徵以其直率的性格和卓越的才智而备受赞誉。他勇于直谏,不畏权贵,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他曾多次向太宗建言,要求成为对治理国家有用的“良臣”,而不仅仅是对皇帝一人尽职的“忠臣”。尽管他的直言常常激怒了太宗,但他始终保持镇定自若,坚定不移,最终赢得了太宗的敬佩和认可。
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魏徵曾多次向太宗陈谏,提出了200多项建议。他以历史的教训为鉴,劝告太宗要励精图治,任贤纳谏,以清静无为和“仁义”为行事准则。太宗对他的建议非常重视,几乎都予以采纳。特别是他在贞观十三年所上的《十渐不克终疏》,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魏徵的一生充满了荣耀和成就。他以其直言不讳和卓越的才智,为唐朝的治理和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勇气和坚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思想和行为也成为了后人学习和效仿的榜样。魏徵的名字将永远被铭记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他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魏征生平详情»
(645年),太宗才恢复对魏徵的赞誉和纪念。
魏徵作为太宗的得力助手,为贞观之治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以忠诚、正直和才智赢得了太宗的信任和赏识。太宗曾经赞扬他是古代名臣中最优秀的一位,并亲自赐予他佩刀以示嘉奖。魏徵在政务上勇于直言,纠正了朝政的错误,帮助太宗实现了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的福祉。
然而,魏徵并非一味迎合太宗,他也敢于批评太宗的一些不当行为。在魏徵生病期间,太宗在朝政上的言行不一引起了他的不满。他毫不顾忌自己的疾病,继续上书劝谏太宗,对太宗的做法提出了批评。这种坚持原则的态度使得他在朝廷中备受尊敬。
魏徵不仅在政治上表现出了高尚的品质,他的生活也十分简朴。他没有正堂,太宗为了表彰他的清廉,下令停止修建小殿,用其木材为魏徵建造了正堂。太宗还根据魏徵的喜好,赐予他一些家具和生活用品。
在魏徵生病期间,太宗对他给予了特殊的关怀和照顾。他派遣官员住在魏徵家中,及时通报病情,并赐予他无数的药膳。太宗和太子两次亲自前往探望,还答应将衡山公主嫁给他的儿子叔玉。然而,魏徵的病情最终恶化,他在贞观十七年去世。太宗对他的去世感到极度悲痛,亲自撰写碑文,并亲自登上苑西楼望丧痛哭。他认为魏徵是他的一面镜子,能够帮助他正视自己的得失。
然而,魏徵的特殊待遇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和不满。一些人诬陷魏徵有朋党之事,并散布他将谏诤之言抄录给史官的谣言。太宗信以为真,对魏徵感到不满,并终止了衡山公主与魏叔玉的婚事,并下令推倒了亲自书写的纪念碑。直到贞观十九年,太宗才恢复对魏徵的赞誉和纪念。
魏徵是一位忠诚、正直、有才华的官员,他为太宗的治理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言行得到了太宗的赏识和嘉奖,但也因为他的坚持原则而受到一些人的诋毁。然而,他的名声和贡献最终得到了太宗的肯定和纪念。他的一生是忠诚和正直的典范,也是贞观之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魏征太宗礼遇详情»
修宫室,劳民众;收地租,厚征敛。”文帝听后大怒,要给贾谊定以讪谤之罪。但是后来文帝深思熟虑,认识到贾谊的忠言逆耳,最终没有追究他的责任。魏徵引用这个历史故事,告诫太宗要以开明的态度对待上书之人,不要因为听到不同的声音就怒火中烧。他说:“陛下以贤臣之言为讪谤,岂非贤臣之过,乃陛下之过也。”这番直言不讳的劝谏,使得太宗深感醒悟,最终没有追究皇甫德的责任。魏徵的直言不讳,不仅在政治上起到了警示作用,也为后来的官员提供了一个勇于直言的榜样。
魏徵的直言极谏不仅体现在对政治大事的批评上,也体现在对个别官员的批评上。他对贪赃枉法的官员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认为他们是社会的毒瘤,应该严惩不贷。他还对官员的能力和品德提出了要求,认为官员应该具备才德兼备的条件,不能只看重一个方面。他说:“才行俱兼,方可任用。”这种对官员的要求,体现了他对政治清明的追求和对社会稳定的关注。
魏徵的直言极谏不仅在朝廷内部有所影响,也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谏言被太宗广泛传播,成为了治国理政的重要参考。他的直言不讳,使得太宗能够及时纠正错误,改进政策,推动国家的发展。他的谏言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赞赏,被人们称为“识鉴精通”的宰相王珪高度评价。魏徵的直言极谏,为唐朝的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总之,魏徵作为唐太宗时期的重要官员,以其直言不讳的谏言和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力,为国家的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谏言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对政治大事和个别官员的批评都是直指问题的。他的直言极谏不仅在朝廷内部产生了影响,也在社会上得到了认可和赞赏。魏徵的直言极谏,为后来的官员提供了一个勇于直言的榜样,也为国家的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魏征历史功绩详情»
魏征是唐朝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治国思想深受道家和儒家的影响,他主张以无为为本,与民休息,以实现天下的清净自定。他在《十渐不克终疏》中指出,唐太宗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风气逐渐衰落,超越上圣的言论层出不穷,但治理国家的能力却未能超越中主。他认为这是因为人们追求名马、珍奇和怪异,轻视本土的价值,导致了国家的渐渐衰败。
魏征的法律思想也非常重要。他强调封建儒家的正统思想,主张“明德慎罚”,即在治理国家时要注重道德和仁义,而不是仅仅依靠刑罚。他认为,一个明智的君主应该以仁义来引导人民,而不是仅仅依靠法律来规范行为。他将刑罚比作驾车的人需要马鞭,只有当马匹不听话时才需要使用马鞭。同样地,只有当人们的行为不符合仁义时,才需要使用刑罚。然而,他也认识到法律和刑罚的重要性,他将法律比作国家的权衡和时代的准绳,必须起到定轻重、正曲直的作用。他强调执法者要公正无私,不受个人好恶的影响,而是根据法律来处理每一个案件。他还特别强调要求太宗严格遵守法制,以督责臣下。在听讼理狱方面,他注重求实,防止狱吏舞文弄法,造成冤滥。他自己也以身作则,公平执法,依情理处断,使人人都满意。
魏征的思想与黄老道家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他强调无为而治,注重道德和仁义,与道家的思想相契合。他也强调执法者要公正无私,注重实际情况,与黄老道家强调追求真实和自然相符。魏征的思想在唐朝的治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主张对于当时的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魏征是一位思想深邃、治国有方的政治家。他的治国思想融合了道家和儒家的思想,主张以无为为本,注重道德和仁义,同时也重视法律和刑罚的作用。他的思想对于唐朝的治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魏征思想详情»
魏征是唐朝时期的一位重要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著作包括历史学著作、个人诗篇和礼乐作品。
在历史学方面,魏征所著有《隋书》的《序论》和梁、陈、齐各书的《总论》。此外,他还著有《次礼记》20卷,以及与虞世南、褚亮等人合编的《群书治要》(又名《群书理要》)50卷。他的重要言论大多被收录在唐时王方庆所编的《魏郑公谏录》和吴兢所编的《贞观政要》两书中。《新唐书·艺文志》中也提到了他的著作《谏事》五卷和《自古诸侯王善恶录》二卷。
在个人诗篇方面,魏征创作了一些著名的作品,包括《赋西汉》、《横吹曲辞·出关》、《暮秋言怀》和《奉和正日临朝应诏》等。这些诗篇展现了他对历史和时代的思考,以及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
此外,魏征还在礼乐方面有一定的成就。他创作了一系列郊祭乐章,包括《五郊乐章·肃和》、《五郊乐章·黄帝宫音》、《五郊乐章·黑帝羽音》、《五郊乐章·舒和》、《五郊乐章·青帝角音》、《五郊乐章·肃和》、《五郊乐章·雍和》、《五郊乐章·赤帝征音》、《五郊乐章·雍和》和《五郊乐章·白帝商音》。此外,他还创作了一系列享太庙乐章,包括《享太庙乐章·永和》、《享太庙乐章·长发舞》、《享太庙乐章·大基舞》、《享太庙乐章·肃和》、《享太庙乐章·大成舞》、《享太庙乐章·永和》和《享太庙乐章·雍和》。这些作品展示了他对礼乐的研究和创作才华。
总的来说,魏征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历史学著作、个人诗篇和礼乐作品都展示了他对历史、文化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他的作品对后世的文化和学术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魏征著述详情»
魏徵是唐代巨鹿人,出生在今天的邢台市巨鹿县。这一点在唐代的历史记录中有多次提及,如《贞观政要》、《唐京兆开元寺钟铭》、《文中子世家》和《九成宫醴泉铭》等文献中都有记载。这些唐代的文章比五代时的旧唐书和宋代时的新唐书早几百年,因此更具权威和参考价值。
在五代时期,官修的《旧唐书.魏徵本传》中也提到了魏徵是巨鹿人,出生在今天的河北巨鹿县。
宋代的《太平寰宇记》和司马光编著的《资治通鉴》也都记载了魏徵是巨鹿人。
到了元代,大学士虞集所撰的《顺德路魏文贞公宋文贞公祠堂记》和王守正所编的《道德真经衍义手抄》都提到了魏徵是巨鹿人。
明代的巨鹿县《魏相祠记》和顺德府建造的《三文贞公祠》中也明确记载了魏徵是巨鹿人。《顺德府志》和《巨鹿县志》也都记载了魏徵是巨鹿人。
在清代的台州市《魏氏宗谱》中,也提到了魏徵是顺德府巨鹿人,居住在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
综上所述,从唐代到清代的历史记录中,多次提及了魏徵是巨鹿人,出生在今天的邢台市巨鹿县。这些历史文献的记载具有权威性和参考价值,证明了魏徵的身份和出生地。
魏征家乡考据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