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畋(823-882),字台文,河南荥阳人。他在会昌二年(842年)参加科举考试并且成功考中进士。后来,他被任命为刘瞻的从事,负责辅助刘瞻管理北门事务。刘瞻担任相位后,郑畋被荐为翰林学士,并且晋升为中书舍人。
在乾符年间,郑畋被任命为兵部侍郎兼同平章事。不久后,他被调任为凤翔节度使,成功抵御了巢贼的进攻,因此受到了表彰,并且被授予检校尚书左仆射的职位。
郑畋的诗作被收录在《全唐诗》中,共有十六首。他的诗风宽厚,能够写作诗文。除了诗歌创作,郑畋还有其他文学才华。
郑畋是唐末时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将领。他出生在荥阳(今属河南)的一个文化世家,自小就显示出卓越的才华和领导能力。
在会昌二年(842年),郑畋以优异的成绩考中进士,开始了他的官员生涯。他先后担任了藩镇幕府和户部侍郎等职务,展现出了出色的管理才能和政治智慧。
然而,黄巢起义的爆发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威胁。黄巢起义军在长安一带肆虐,威胁到了唐朝的统治地位。面对这一局势,郑畋积极组织镇压黄巢起义军的行动,展现出了坚定的决心和勇敢的精神。
在乾符元年(874年),郑畋被任命为兵部侍郎兼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朝廷的重要宰相之一。然而,由于他反对招抚黄巢的政策,与另一位宰相卢携发生了争执,最终导致他们俩都被罢相。
广明元年(880年),郑畋被任命为凤翔节度使,负责镇守陕西地区。然而,同年冬天,黄巢攻入长安,僖宗被迫逃往蜀地。面对这一局势,郑畋积极招集畿内散兵,顽抗黄巢的起义军。
中和元年(881年),郑畋发出檄文,号召各地藩镇合兵围攻长安,以阻止黄巢在关中地区的发展。他竭尽全力,为保卫唐朝的统治地位而奋斗。
然而,不久之后,郑畋的部将李昌言发动兵变,将他赶下台。郑畋被罢为太子少傅,被分派到东都洛阳分司。随后,他被召回成都,负责主持军务。
三年后,黄巢起义军撤出长安,僖宗准备返回京城。然而,当权的宦官田令孜和陈敬瑄与郑畋不合作,而李昌言也不愿意让郑畋继续执政。这三人联手排挤郑畋,最终导致他被派往彭州担任刺史。
郑畋一生都为唐朝的稳定和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镇压黄巢起义军和保卫唐朝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坚定的决心和出色的领导能力。尽管他最终被排挤出朝廷,但他的贡献和才华将永远被人们所铭记。
郑畋生平详情»
郑畋与西门思恭的故事展现了一段深厚的师徒情谊和家族情感。郑畋的父亲郑亚在他年幼时将他托付给西门思恭,并希望他能照顾好郑畋。西门思恭对郑畋充满爱护和关怀,将他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并请来教师教导他。这种师徒之情不仅让郑畋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也培养了他的品德和才能。
郑畋在成长过程中展现出了出色的才干和领导能力,最终成为了一位大将和宰相。然而,当黄巢攻进长安时,西门思恭被迫逃难到终南山。郑畋不忘师恩,用自己的家财高价招募勇士,将西门思恭找回并奉养在家中,对他无微不至地照顾。这种孝道和感恩之心让人深为感动。
西门思恭最终在郑畋家中去世,郑畋将他安葬在凤翔西岗,并亲手栽植了墓地的松柏树。不久之后,郑畋也去世了,被葬在西岗思恭的墓地旁。为了纪念他们,官员们修建了两人的坟墓,并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在场的人无不感动落泪,对他们二人的仁义和情感深深敬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师徒之情和家族情感是人与人之间最为珍贵的情感之一。郑畋和西门思恭之间的师徒情谊不仅体现了郑畋对西门思恭的感激和尊敬,也展现了西门思恭对郑畋的关爱和呵护。他们之间的互相扶持和照顾,让人们感受到了家族之间的温暖和亲情。
同时,这个故事也强调了孝道和感恩之心的重要性。郑畋不仅在西门思恭最困难的时刻伸出援手,还将他视为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师长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展现了一个好学生和好儿子的榜样。
最后,这个故事也让人们深思,仁义和情感是人们共同追求的价值观。郑畋和西门思恭的故事让人们看到了仁义和情感的力量,也激励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这些美德。无论是师徒之情还是家族情感,都是人们心灵深处最为珍贵的情感,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传承。
郑畋铁事典故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