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赵汝愚的照片
赵汝愚

赵汝愚(1140-1196),字子直,出生于饶州余干,是宋代汉恭宪王元佐的七世孙。他在宋宁宗庆元二年去世。

宋建炎(1117-1130)迁居崇德县洲钱(今桐乡市洲泉镇)。他的父亲是应善,字彦远,他性格孝悌,擅长诗文,官至江南西路兵马都监。宋建炎早年就有远大的志向。他考中进士第一名,被任命为宁国事节度判官。后来被召试职馆,担任秘书省正字。他历任集英殿修撰,帅福建。绍熙二年(1191年),他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后来又被任命为枢密院事,但他辞去了这个职位。当孝宗去世时,他正好在光宗身患重病,无法执掌丧事。于是赵汝愚派遣韩侂胄向宪圣太后传达内禅的意愿,并推举嘉王即位为皇帝。他还命令朱熹主持经筵,召集在外的士君子进入右丞相的职位。

生平

赵汝愚(1140年-1196年2月20日)是一位有志向的年轻人。他曾说过:“一个伟大的人应该留下一张纸来记录他的历史,这样才不会辜负这一生。”在1166年,汝愚考中状元,成为秘书省正字,后来又担任著作郎、信州知州和台州知州。他还被任命为江西转运判官,后来进入朝廷担任吏部郎兼太子恃讲,之后又升任秘书少监兼代给事中。在1181年,他代理吏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次年,他被任命为福建军帅,负责修撰集英殿。之后,他晋升为直学士,担任四川制置使兼成都知府。当时,羌族四处骚扰,汝愚采取了分散他们势力的策略,使得地区多年来相对安宁。孝宗赞扬他是一位文武全才。光宗继位后,汝愚被任命为敷文阁学士,担任福州知州。在1191年,他被召回担任吏部尚书,之后升任知枢密院事。第五年,太上皇孝宗病逝,光宗与父争斗,称病不执丧礼。于是两宫隔绝,大臣们上奏多日未复,朝野忧虑,左丞相留正称病不去,官僚们几乎要解散,人心浮动。汝愚以国家大事为重,临危不惧,与留正一起进入两宫,与工部尚书赵彦边等人秘密商议,派遣知阁门事韩侂胄进宫禀请太后主持丧事,并迫使光宗退位,让他的儿子赵扩继位为皇帝。赵扩担心负担不起这个责任,坚决辞退。汝愚劝说道:“作为天子,应该以安定社稷、稳定国家为孝道。现在内外都忧虑不安,如果发生变故,太上皇将会被置于何地?”于是赵扩继位,改元庆元。他任命汝愚兼任参知政事,特进右丞相枢密使。汝愚推辞不就,并请求召回留正,让他继续担任相位,并推荐朱熹担任待制经箍。他还召回外出的官员,以稳定朝政。留正回朝后,汝愚自请免去兼职,改任光禄大夫和右丞相。他多次力辞,但宁宗不允许,于是他与留正一起共同辅佐政务。同时,外戚韩侂胄也因为支持他们的决策而得到了皇宫的亲近,逐渐掌握了权力。待制朱熹和吏部侍郎彭龟年认为韩侂胄滥用权力,会带来后患,提出弹劾,但未能成功。朱熹主张以厚赏酬劳,不让他干预朝政,而汝愚则坦率地不担心这个问题。韩侂胄培植了一批党羽,垄断了言路。他排斥贤良,汝愚孤立无援。天子也没有其他可以信任的人。韩侂胄诬陷汝愚与他同姓而担任相位,认为这对国家不利,于是罢免了他的右丞相职务。 赵汝愚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