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宋庠的照片
宋庠

宋庠(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他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也是工部尚书宋祁的兄弟。他的祖籍是安州安陆,后来迁居到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在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成为状元及第,成为了“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的人。他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最后以司空、郑国公的身份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享年七十一岁。他被追赠太尉兼侍中,并被谥号为“元献”(也有一作为元宪)。英宗亲自题写了他的碑首,称其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和他的弟弟宋祁都有文名,当时被称为“二宋”。他的诗作多为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著作。

人物生平

与匪人勾结,被贬为江州刺史。不久后,宋庠因病辞官回乡,于皇祐四年(1052年)去世,享年57岁。



宋庠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以才华横溢和清廉正直而闻名于世。他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为了“双状元”,并且连续三次中状元,成为了“连中三元”的人物。他在政治上也有一定的成就,曾任大理评事、襄州判官、太子中允等职位,为国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然而,宋庠的政治生涯并不一帆风顺。他与宰相吕夷简不和,被贬知扬州,后又因与范仲淹的弹劾而被贬为枢密使。尽管他在一些职位上表现出了一定的能力,但最终却未能有所建树。他的政治生涯充满了曲折和挫折,这也反映了北宋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除了在政治上的表现,宋庠在文学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擅长诗词和散文创作。他的作品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而著称,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尽管宋庠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他始终保持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和奉献精神。他在政治和文学上的成就,以及他的清廉正直和才华横溢,使他成为了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被后人所铭记。 宋庠人物生平详情»

文学成就

宋庠和他的弟弟宋祁在世时,以文学才华闻名于世。他们生活简朴,不喜欢炫耀声色,一直到老年都对读书充满热情,并擅长纠正错误和谬误。

宋庠曾经校定《国语》,并著有《国语补音》三卷,以及编辑了《纪年通谱》,其中详细区分了正闰,共有十二卷。此外,他还有著作《掖垣从志》三卷,以及《尊号录》一卷和《别集》四十卷。

他的文集共有四十四卷,但已经散佚失传。清代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录了宋庠的诗文,编为《宋元宪集》共四十卷。此外,《全宋诗》也辑录了他的诗歌,共十四卷。

宋庠的书法作品中,传世的有《致宫使少卿尺牍》。

宋庠文学成就详情»

轶事典故

麈史是一位乡人,传说他的母亲梦见一个穿朱红衣服的人给了她一颗大珠子,她收下并怀着它,醒来后仍感到温暖,后来生下了元宪。之后,她又梦见那个穿朱红衣服的人带来了一本文选给她,于是生下了景文,所以景文的小名叫选哥。

元宪的继母是宋元献,她是我们乡里的朱氏。元宪和景文因为家境贫寒,便依靠外家,在安陆就学。冬至那天,他们召集了一些同学一起喝酒,元宪对客人说:“到了节日,没有什么可以准备的,只有先人剑鞘上包着的一两银子,勉强凑合过节。”然后笑着说:“冬至吃剑鞘,年节就吃剑吧。”我作为年幼的时候,曾经说过:“看到两位贫穷的公子,仍然能够快乐自在地享受,将来一定会享受名位。”

救蚁的故事发生在宋朝,宋郊和他的弟弟祁都来自雍邱。天圣初年,他们一起参加了进士考试。在他们未中进士之前,有一位僧人预言说:“小宋将成为天下第一,大宋也不会失去科举。”几天后,僧人见到了郊,奇怪地说:“先生的脸上为什么有着救了数万生命的纹路?”郊回答说:“只是前几天看到蚂蚁被水淹,我开玩笑地用竹编的桥把它们救了。”僧人说:“就是这个,你将成为天下第一。”后来,章献太后不希望郊的弟弟先于他中进士,结果果然如此。为了纪念宋郊救蚁的事迹,人们修建了一座桥,名为渡蚁桥(现在在广水市南门)。

类苑是宋郑公的别名,他的原名是郊,字伯庠。有人嫉妒他的进步,说他的姓和国号不符合,名字应该是郊天。还说:“郊的发音和交相似,交是替代的意思,宋交的话,不吉利。”仁宗命令他改名为庠,字公序。

在青箱杂记中,夏文庄是安州的守臣,宋莒公和他的兄弟还是布衣时,文庄对待他们非常特别,还命他们写了一首落花诗。莒公写了一联诗说:“汉皋佩冷临江失,金谷楼空到地香。”子京写了一联诗说:“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存半面妆。”文庄说:“咏落花而不言落,大宋当状元及第。而且风骨秀重,将来一定会成为宰相。小宋虽然不能比拟,但也应该登上高位。”后来,这些预言都应验了。文庄在河阳,莒公登上了高位,他在贺信中写道:“我所高兴的是,多年前在安陆已经认识了台光。”果然如此。

宋莒公平时会分题课赋,每次都输给了子京。但是当他写了一篇名为《鸷鸟不双》的赋文时,子京比他更远。莒公于是独占了场面。

在湘山野录中,宋郑公在庠省试中表现出色,被称为擅场。当时胥内翰非常喜欢他,认为除了两宋之外,没有人能够写得出来。但是他对郑公的一韵押韵方式有所遗憾,因为有“怀奇擅名”和“而无刻画之名”的句子,他非常可惜。于是,他私下里将擅名改为擅声,并将其排在第一位。等到试卷发下来,果然郑公成为了擅场。 宋庠轶事典故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