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翥(982年~1061年)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字风翔,号虚斋、咸聱子、桐竹君。他出生在江东路池州铜陵县(今安徽省铜陵县)贵上耆土桥(今钟鸣镇)人。
陈翥从小就显示出了对知识的渴望,5岁开始读书,14岁进入县学。他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来提升自己的地位。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曾经在悬梁上苦读。然而,当他40岁的时候,他决定放弃追求功名利禄,选择过简朴的生活,甘愿做一个布衣,专心研究学问。他一边闭门苦读,一边参与农耕工作,坚持不懈。
在北宋皇佑年间(1049年~1053年),陈翥完成了《桐谱》的撰写,这本书约有1.6万字,是世界上最早记述桐树栽培的科学技术著作。此外,他还著有天文、地理、儒、释、农、医、卜算等方面的书籍,共计26部182卷,还有10幅图。陈翥的贡献不仅在中国林学史上,也在世界林学史上都是卓越的。
陈翥在科学研究和学术著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贡献对于推动林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为后人所称道,他被誉为北宋时期的科学家之一。陈翥的精神和追求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他的坚持和努力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陈翥,又称子翔,字子四,号桐竹君、咸聱子,是北宋时期的园艺学家。他出生在江东路池州铜陵(今安徽铜陵),约生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卒于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
陈翥出身于一个富有的乡绅家庭,父亲陈附是一位性格纯朴、知书达礼的人。陈翥共有四个兄弟,他排行第三,从小就享有较好的学习条件。青年时期的陈翥和许多封建时代的读书人一样,一心想通过科举考试跻身仕途,得到荣华富贵。尽管早年屡次考试不中,但他丝毫没有动摇发愤读书、争取金榜题名的决心。后来,他干脆在附近的山上建了一座房子,闭门苦读,即使妻子儿女也“非时不见”,指望一举成名。然而,他却一次次名落孙山。到40岁的时候,他感到自己被病魔折磨了10多年的身体已经虚弱不堪,力不从心;加之兄弟不和,更使他心疲神伤。在这种情况下,他觉得仕途无望,不如“退为治生”。于庆历八年(1048年)在村后西山南面整了2-3亩地植桐种竹,以此自娱。他的传世作品《桐谱》就是在亲自躬耕以后写的。
陈翥从五岁开始读书,14岁进入县学,曾怀有通过科举考试跻身仕途的愿望。然而,由于父亲早逝、兄弟不和以及自身患病十余年的原因,到了40岁时,他决定“志愿相畔,甘为布衣,乐道安贫”,一面闭门苦读,一面参与耕作,坚持不懈。
到了60岁时,他在家中数亩山地植桐树(泡桐)数百株,专事研究。除了悉心钻研前人有关著作外,他还“召山叟,访场师”,尤其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在北宋皇祐年间(1049~1053年),他撰成了《桐谱》书稿,约有1.6万字。全书除序文外,正文共一卷,依次分为“叙源”、“类属”、“种植”、“所宜”、“所出”、“采斫”、“器用”、“杂说”、“记志”、“诗赋”十篇。《桐谱》是世界上最早记述桐树的科学技术著作之一,其中有六篇专论植桐技术,是全书的精华部分。
陈翥以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园艺学家。他在园艺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中,对桐树的种植和利用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总结,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知识。他的《桐谱》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园艺著作,也是对桐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陈翥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遭遇多少困难和挫折,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够取得成功。
陈翥生平详情»
陈翥是一位隐居在家乡的学者,他一直以来都非常勤奋好学。据说他生前曾经撰写了26部180多卷的书籍,涉及天文、地理、儒学、佛学、农学、医学和卜算等多个领域。然而,至今为止,传世的只有《桐谱》一书。
《桐谱》是陈翥搜集了以往的文献资料,并结合自己的野外调查和种植实践所写成的。大约成书于皇祐末年(1054年)前后。这本书的手稿约有1.6万字,全书约有8000字,除了序文外,正文共分为十篇,依次是“叙源”、“类属”、“种植”、“所宜”、“所出”、“采斫”、“杂说”、“记志”和“诗赋”。书中详细地叙述了前人对桐树的认识历史,详尽地阐述了泡桐的生物学特征,并总结了它的速生丰产栽培技术。其中包括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和论述,被认为是宋代众多动植物专谱中的上乘之作,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桐谱》是世界上最早记述桐树的科学技术著作,其中的六篇专门讨论了植桐技术,被视为全书的精华部分。
陈翥的《桐谱》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桐树的著作,更是一部集合了丰富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性专著。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搜集和自己的实地考察,陈翥对桐树的种植和栽培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总结。他详细地描述了桐树的起源和分类,介绍了桐树的种植方法和适宜的环境条件,以及桐树的产地和采伐技术。此外,他还在书中加入了一些杂谈和记述,以及一些关于桐树的诗歌和赋文。
《桐谱》的出版对于推动桐树的种植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本书不仅提供了关于桐树的科学知识和栽培技术,还为桐树的发展和利用提供了宝贵的参考。陈翥的研究成果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对于推动农业的发展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具有积极的影响。
总之,陈翥的《桐谱》是一部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著作。通过对桐树的研究和实践,他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这本书不仅对于桐树的种植和利用具有指导意义,也为农业的发展和农作物的提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陈翥的学术成就和贡献将永远被后人所铭记。
陈翥贡献详情»
《桐谱》是一本关于泡桐的专著,被认为是我国最早且最详细地论述泡桐的著作之一。这本书历来受到有关学者的重视,不仅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王象晋的《群芳谱》,清代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长编》都引用过其中的资料,现代某些外国学者在研究泡桐的起源和传播史时也引用过本书。可见,《桐谱》在学术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这本专著的作者陈翥被认为是古代一位科学家,他能够写出这样一本有一定科学价值的植物专谱,与他本人的学识和实践经验密不可分,而后者尤为重要。陈翥种植桐树并非纯粹为了生产目的,主要是为了平抚内心的忧伤,从中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他自号“桐竹君”,这是因为桐树是传说中凤凰栖息的树木,历史上有人因种桐而结识贵人。此外,陈翥认为桐树到冬天落叶能“顺时之变”,是一种用途广泛的良材。他把这种植物用来象征自己,带有一种孤芳自赏的意味。他还期望有一天能够有大匠欣赏他的努力,将他的形象雕刻出来。因此,他写作《桐谱》的目的是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泡桐这种植物。正因为有这样的内心情感,陈翥在记述桐的过程中怀着特殊的心情。
《桐谱》的出现为研究泡桐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也为泡桐的传播和利用做出了贡献。这本专著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国内,还受到了国外学者的关注和引用。它不仅是一本有学术价值的著作,也是一部记录了陈翥个人情感和心路历程的作品。
总之,《桐谱》作为一本关于泡桐的专著,在学术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它的作者陈翥被认为是一位古代科学家,他的学识和实践经验使得这本专著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陈翥种植桐树的初衷是为了平抚内心的忧伤,并将桐树用来象征自己。《桐谱》的出现为研究泡桐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也为泡桐的传播和利用做出了贡献。这本专著不仅在国内受到重视,也在国外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它不仅是一本有学术价值的著作,也是一部记录了陈翥个人情感和心路历程的作品。
陈翥社会评价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