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易祓的照片
易祓

易祓(1156年—1240年,汉语拼音yì fú)字彦章,一作字彦伟,又作彦祥,号山斋,湖南长沙宁乡县巷子口镇巷市村人。易祓是南宋中后期著名学者,为孝宗、宁宗、理宗三朝重臣,与同郡汤璹、王容并称“长沙三俊”。他与著名词人姜夔有着密切的交往关系。

易祓的主要著作包括《周易总义》二十卷和《周官总义》三十卷等。《周易总义》是对《周易》的全面解释和总结,对于易经的研究和理解做出了重要贡献。《周官总义》则是对周朝官制的详细阐述和解读,对于研究古代政治制度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于易祓的出生和死亡时间,他出生于1156年,逝世于1240年。易祓在长沙宁乡县巷子口镇巷市村出生并成长,后来成为南宋时期的重要学者和政治家。他在南宋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为国家的发展和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易祓的学术成就和政治才能使他成为南宋时期的知名人物,被尊称为“山斋先生”。

生平

易祓是南宋时期的一位学者和官员。他在太学读书期间,妻子寄给他一首词《一剪梅》,表达了对他忘却家庭、追求功名的不满。然而,易祓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学业,他在太学读书10年后,获得了官职的提升。

淳熙十二年,易祓被授予官职,成为文林郎和昭庆军节度使掌书记。之后,他被召入荆南帅幕,两个月后成为太学正。庆元二年十一月,他被任命为秘书省正字。庆元四年,他先后担任校书郎和秘书郎。庆元五年七月,他成为著作佐郎和起居舍人,十二月又兼任实录院检讨官。庆元六年二月,他成为权右侍郎官,后来转任奉议郎。八月,他成为著作郎,九月出任江州知府。

在江州任职期间,易祓撰写了《真仙岩亭赋》。嘉泰三年,他被召赴行在所,成为员外郎和左侍郎官。嘉泰四年四月,他担任枢密院检详文字兼国史院编修官和实录院检讨官,同年七月又被任命为国子司业。开禧元年六月,他成为中书舍人,八月兼任左司谏和侍讲。

然而,易祓的官职并不一帆风顺。开禧二年,他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但很快就被落职与宫观。开禧三年十一月,他因得罪权贵而被贬到融州。在融州任职期间,他撰写了《易学举隅》四卷。之后,他搬到全州居住,并为方信孺书写了桂林世节堂的扁额,还在龙隐岩上刻下了磨崖石。

嘉定九年七月,易祓从全州迁移到衡州,并得到圣旨回归宁乡。途中经过祁阳县浯溪时,他在那里题写了浯溪诗刻石。嘉定十三年,易祓官复原职。然而,在理宗宝庆元年,他转职为朝请大夫,实际上被闲置在家中。宝庆三年,理宗封他为宁乡县开国侯。

易祓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他撰写了《周易总义》二十卷。然而,在嘉熙四年三月二十日,易祓因病去世,享年85岁。他的一生充满了官场的起伏和辛酸,但他对学术的执着和对家庭的忠诚始终没有改变。易祓的一生是南宋时期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贡献将永远被铭记。 易祓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