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应麟(1223—1296)是南宋时期的一位官员和经史学者。他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他出生于庆元府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他在理宗淳祐元年考中进士,宝祐四年再次考中博学宏词科。他曾历任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后被召为秘节监、权中书舍人,还担任过徽州知州、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务。
王应麟为人正直敢言,多次冒犯权臣丁大全和贾似道,因此遭到罢免。后来他辞去官职回到家乡,专心著述了二十年。他的学术思想受到朱熹的影响,涉猎经史百家和天文地理,对掌故制度有深入了解,擅长考证。他一生著述颇丰,共有二十余种、六百多卷的著作。据传,《三字经》就是他所著。王应麟于1296年去世。
者是谁,它都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儿童启蒙读物之一。《三字经》以三字一句的形式,简洁明了地介绍了中国的历史、文化、道德和科学知识。它共有1150个字,分为19个章节,内容涵盖了天地人物、人伦道德、政治制度、历史故事、地理知识、科学常识等方面。这部书以其简单易懂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解释,成为了中国儿童学习的必读经典。
《三字经》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儿童读物的范畴。它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还被许多家长用来教育子女。这部书通过简短的文字和朗朗上口的歌诀,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培养了他们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三字经》也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了孩子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王应麟是一位通古博今的大儒,他的著作学甚多且学术价值甚高。除了《三字经》,他还著有《玉海》、《困学纪闻》、《汉制考》等多部重要著作。其中,《玉海》是一部规模宏大的类书,分为21门,涵盖了天文、地理、官制、食货等各个领域。这部书不仅提供了历史文献资料,还提供了代表这些文献来源的图书目录,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困学纪闻》则是一部笔记类的著作,集合了王应麟大量经史研究的心得成果。《汉制考》则是一部历史著作,对汉代的制度和政治进行了详细考证。
王应麟的著作丰富多样,涵盖了历史、文化、地理、政治等多个领域。他的学术成就在清朝时才开始受到重视,被认为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的著作不仅对后世的学术研究有着重要影响,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料。
总之,王应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大儒,他的著作丰富多样,学术价值甚高。尽管他的知名度最高的是《三字经》,但他的其他著作同样值得我们的关注和研究。通过学习他的著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培养自己的学术素养。同时,我们也应该将《三字经》作为一部重要的儿童读物,用来教育和启发下一代。
王应麟著述详情»
宋宁宗应麟,字麟天,生于1223年8月17日,卒于1296年7月13日,享年74岁。他的父亲名叫撝,字谦父,是楼昉的学生,曾任吏部郎中,预修中兴四朝国史。应麟天性聪明,九岁就通晓了六经,十九岁便中了进士,受到程朱学派的王埜和真德秀等人的影响,任官的同时也勤于读经史。后来被任命为衢州西安县主簿,县民误以为他年轻好欺负,故意拖延纳税时间,应麟请求郡守采取法律手段,县民都畏服了,再也没有人敢拖延纳税期限。当时县内驻守的军校正策划闹事,县令翁甫不知如何处理,应麟前去以礼相劝,事情才得以解决。任期满后,他被调到监平江府百万东仓,后来又调到浙西提举常平茶盐主管帐司,受到部使者郑霖的赏识。
1256年,他参加了博学鸿词科的考试,理宗亲自主持了进士科的考试,命令应麟担任覆考官,知道举官已经先将评定名次录呈上,皇帝想要有所升降,打算将第七卷改为首选,应麟读后顿首奏道:“这卷古谊如龟镜,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士贺。”于是第七卷成为首选,最后唱名时,庐陵文天祥成为了状元。应麟通过阅读文天祥的文章就能了解他的人品,他的鉴赏力可谓超凡出众,而文天祥一生也不辜负应麟的期望,真可谓千古所未有。
后来,应麟被派往浙西安抚司办公事,调到三省枢密院担任主管架阁文字,改任国子录,升为武学博士,再调到太常寺担任主簿。当时丁大全担任相位,他粉饰太平,避谈边事,应麟不受他的笼络,向理宗恳切面奏:“两淮已经有边患,四川也非常危急,应该加紧整治边防,不要再被大臣的谎言所欺骗。”丁大全非常不悦,促使台谏弹劾应麟,结果他被罢官。不久之后,丁大全也下台了,朝廷任命应麟为台州通判,后来又召他入朝担任太常博士,同时兼任著作佐郎。
1264年冬天,度宗即位,应麟被提升为礼部郎官兼直学士院,还兼任崇政殿说书,每次进讲都有很多开陈。后来他被调任著作郎,再调任秘书少监兼侍讲。后来又被任命为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因得罪权臣贾似道而被免官。过了一段时间,他被任命为徽州知州,抑制豪强,减轻赋税,民心大悦。后来又被召回担任秘书监,兼任国史馆编修和实录院检讨。他又被任命为起居郎兼权吏部侍郎,再次直陈边境紧急情况,引起了朝廷的重视。
王应麟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