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诗人杨维桢的照片
杨维桢

杨维桢(1296—1370)是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他的字是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又有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多个号。晚年他自称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出生在会稽(浙江诸暨)枫桥全堂人家庭。

杨维桢与陆居仁、钱惟善一起被称为“元末三高士”。他的诗作中最具特色的是古乐府诗,既婉丽动人,又雄迈自然,被后人称为“铁崖体”。他的诗作备受历代文人的推崇,有人称他为“一代诗宗”、“标新领异”,也有人赞誉他“以横绝一世之才,乘其弊而力矫之”。当代学者杨镰更将他称为“元末江南诗坛泰斗”。

杨维桢的文集有《东维子文集》和《铁崖先生古乐府》。他的作品流传至今,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个人成就

的花朵,那么杨维桢的字就像是一片狂野的森林。他的字体独特,充满了个性和张扬的气息。

杨维桢的书法作品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草书。草书是一种自由奔放的字体,要求书写者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书写出字,因此常常显得潦草难辨。然而,杨维桢的草书却不同寻常。他的草书虽然看上去杂乱无章,但却蕴含着深厚的功力。他的字体骨力雄健,笔画有力,给人一种磅礴的气概。他的字体中融合了汉隶、章草的古拙笔意,又汲取了二王行草的风韵和欧字劲峭的方笔,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

杨维桢的书法作品中,还有楷书和行书。他的楷书规整端庄,字形工整,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而他的行书则更加奔放自由,笔画纵横交错,给人一种狂放不羁的感觉。他的书法作品中,字体的变化多样,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杨维桢的书法作品虽然不合常规,但却充满了艺术的个性和张扬的气息。他的字体独特,给人一种狂野的感觉。他的书法作品中,字体的形态各异,充满了变化和想象力。他的书法作品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性。

总的来说,杨维桢在诗文和书法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他的诗文清秀隽逸,别具一格,被誉为元代诗坛领袖。他的书法作品独特张扬,充满了个性和想象力。他的诗文和书法作品都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性。他的成就不仅在于他的才华和功力,更在于他敢于突破常规,追求个性和创新。他的作品给人一种狂野和奔放的感觉,展现了他的个性和张扬的气息。他的作品不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他个人思想和情感的宣泄。他的作品给人以启迪和感受,让人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和个性的魅力。 杨维桢个人成就详情»

生平

杨维桢:一位医学家与文人

杨维桢,字铁崖,元代著名医学家与文人。他出生于枫桥(今属诸暨),是杨氏一族的后裔。杨维桢的曾祖父是宋代名医杨文修,人们亲切地称他为杨佛子。杨维桢的家族后来迁居全堂,全堂东南有桐冈山,西南有鲚鲤尖,村中有一座名为泉塘的池塘。村子以这座池塘命名,谐音为全堂。池塘旁边有一座小山,人们俗称它为小山头。

杨维桢的母亲李氏在怀孕时梦见月亮中掉下金钱,然后生下了他。他有两个兄弟,他排行第二。杨维桢生于元贞二年(1296年),他被称为铁崖的原因是因为他的父亲杨宏在铁岩山麓建了一座楼,楼上种植了一百株梅花,并且撤走了梯子,让他和堂兄杨维翰专心攻读。他们每天用辘皿传食,苦读了五年。当时人们称他为“杨铁崖”,因为他擅长吹铁笛,自称为铁笛道人。杨维桢从小就聪明过人,能够写下一千字的文章。他勤奋读书,为了增加见识,年轻时还到甬东进行游学。

1327年,杨维桢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天台县尹。因为他依法惩治了作恶的县吏,遭到了奸吏的报复而被罢官。后来他被任命为钱清盐场司令,因为请求减轻盐税未被允许,他决定投笔从戎。最终他获准减免三千,但由于得罪了上级,他十年来没有得到升迁的机会。他修订了辽、金、宋三史,写了一篇名为《正统辩》的文章,总纂官欧阳玄称赞他:“百年后,公论定于此矣”。后来他被调任江西儒学提举,但由于交通受阻,未能成行。战乱时期,他四处流浪于浙西。张士诚占据了浙西,多次召他前去,但他戏谑地回答:“江南处处烽烟起,海上年年御酒来。如此烽烟如此酒,老夫怀抱几时开?”后来张士诚命令他的弟弟张士德上门求教,杨维桢站在元政府的立场上写了一封信,批评了张士诚。信中指责张士诚“私自选拔官吏,不缴纳粮食”,这确实是实情。此外,他还指出了张士诚的四个优点:“不喜欢杀戮,听到好话就拜谢,节俭自己的生活,慷慨给予官吏薪水,而贪污者必受惩罚”,以及四个缺点:“是非判断错误,黑白颠倒”,将帅、守令、亲族等“为自己谋划的人少而为自己谋划的人多”,“只关心小安而没有长远的考虑”,“身陷六畏,冲突频繁”。他预言道:“如果没有内部变化,就必然有外部灾祸”。

杨维桢后来因为得罪了丞相达识帖睦迩而迁居松江(今属上海市),在那里建了一座园圃,名为蓬台。门上写着榜文:“客人到来不必敲门,自行进入”。杨维桢在松江度过了晚年,他的医学和文学成就为后人所称道。 杨维桢生平详情»

轶事

杨维桢是一位二十岁的年轻人,他决定前往甬东拜师求学。为了能够支付学费,他的父亲不惜卖掉了一匹良马。而杨维桢自己则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将省下的钱用于购买书籍。

经过几年的努力学习,杨维桢终于完成了他的学业,准备回家。他带回了一大叠书,其中包括《黄氏日钞》等珍贵的著作。当他的父亲看到这些书时,他欣喜地说:“这些书比良马更难得!”

这句话充分展现了杨维桢对知识的追求和他父亲对他的支持。父亲不仅卖掉了宝贵的良马,还鼓励儿子将钱用于购买书籍。他明白,知识是最宝贵的财富,它能够给人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智慧。

杨维桢的决定也是明智的。他知道,通过学习和阅读,他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他选择了节衣缩食,将钱用于购买书籍,这显示了他对学习的热情和决心。

回到家乡后,杨维桢的父亲看到他带回的一大叠书,感到非常高兴。他明白这些书籍的价值,知道它们比一匹良马更加珍贵。良马可以带来物质上的财富,但知识却能够带来更多的智慧和机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追求知识是一种宝贵的投资。无论是通过求学还是自学,我们都应该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库。知识是一种无形的财富,它能够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取得更多的成功和成就。

同时,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父母的支持和鼓励。杨维桢的父亲不仅卖掉了宝贵的良马,还鼓励儿子将钱用于购买书籍。这种支持和理解是无价的,它能够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最后,我们应该学会用正确的方式看待财富。物质财富固然重要,但知识和智慧同样宝贵。通过学习和阅读,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见识,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正如杨维桢的父亲所说,知识比良马更难得。让我们一起努力追求知识,为自己的人生增添更多的价值和意义。 杨维桢轶事详情»

性情

杨维桢是一个宽厚待人的人,他与人交往时毫无疑问是非常友善的。对于那些出身贫贱但具有才德的人,他像对待自己的师傅一样尊敬礼待;而对于那些没有才德的人,即使是王公贵族,他也会对他们白眼相对。他平时喜欢赞美别人的善行,尤其不会记住别人的小过失。特别是对于那些有进步的年轻人,即使只是写了一篇好文章或者一首好诗,他都会给予批评和赞赏,并将其贴在墙上以示给来访的客人。无论远近的人都称赞杨维桢是一个忠厚老者。

杨维桢的性格非常直率,行为放达,这导致了他在仕途上遭遇了挫折,但他并不以此为意。他坚守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不迎合权贵,这使得他在官场上并不受欢迎。然而,他并不在意这些挫折,因为他知道自己做事光明磊落,不会为了个人利益而妥协。他的坚持和正直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敬佩。

杨维桢的宽厚待人和直率性格使他成为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他不分贵贱,只看才德,对待每个人都公平公正。他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并给予赞扬和鼓励,这激励着年轻人不断进步。他的正直和坚持原则的精神,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忠厚长者的形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习杨维桢的宽容和正直。不论对待谁,我们都应该以善意和公正的态度去对待,不要因为别人的出身或地位而歧视或偏见。同时,我们也要坚守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不为了个人利益而妥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值得尊敬的人。 杨维桢性情详情»

思想

杨维桢的思想充满了复杂性,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反叛传统的“异端”倾向。他肯定人性的“自然”,这是他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他认为尧舜和许由虽然不同,但他们都是出于自己的生活意愿而做出的选择,没有高下善恶之分。他在《自然铭·序》中说:“尧舜与许由虽异,其得于自然一也。”这句话意味着尧舜是圣人,许由是隐士,但他们都是出于自己的生活意愿而做出的选择。

在《赠栉工王辅序》一文中,杨维桢表达了同样的思想,他认为无论是医生、卜工、贾商,还是公卿大吏,他们的谋生方式各不相同,但都有自己的生存意愿。他说:“耕虽不一,其为不耕之耕则一也。”他希望栉工王辅明白,自己和“公卿大吏”一样,大家都是为了生活而努力,尽管方式不同,但并没有贵贱之分。

杨维桢强调“自然”,这与《庄子》有关,但在他这里,已经完全没有避世和委曲求全的意识,而是用相当平淡的态度来看待人们在社会中的不同生活方式,表现出对自由生活意愿的尊重。

杨维桢的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是非常新颖的。在传统观念中,尧舜被视为圣人,而许由则被认为是隐士,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然而,杨维桢认为他们的选择都是出于自己的生活意愿,没有高下之分。他的观点打破了传统的观念,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尊重。

杨维桢的思想也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当今社会,人们有着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和职业选择。有些人选择从事传统的职业,有些人则选择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激情。杨维桢的思想提醒我们,无论我们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应该尊重他人的选择,不要评判和歧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意愿和追求,我们应该理解和尊重这种多样性。

总之,杨维桢的思想充满了复杂性,他反叛传统,肯定人性的“自然”,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尊重。他的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是非常新颖的,也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学习他的思想,尊重他人的选择,理解和包容不同的生活方式。 杨维桢思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