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光(1285~1350)是元代的一位文学家、诗人和学者。他的初名是同祖,字季和,号五峰,后来被后代学者称为“李五峰”。他出生在温州乐清(今属浙江)。
李孝光在少年时期就非常博学,以其文章才华而闻名于世。他的文学作品受到古人的影响,不追求时尚,与杨维桢一起被称为“杨李”。早年他隐居在雁荡五峰山下,各地的学者纷纷前来向他学习,他的名声日益扩大。
至正七年(1347),李孝光应召担任秘书监著作郎,至正八年晋升为秘书监丞。然而,至正十年(1350)他辞去官职,返回南方。途中他在通州病逝,享年66岁。
李孝光著有《五峰集》20卷,这是他的主要著作。
愿沾染世俗之浊气。他在《白云舍诗序》中写道:“吾志不在宦游,而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他将自己的精力和才华都投入到了教育事业中,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才能。他在白云舍讲学的时候,不仅传授经典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他常常告诫学生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要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李孝光的教育方法得到了学生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赏。他的学生中不乏后来成为名人的人物,如朱右、陶宗仪等。他的教育成果也得到了社会的肯定,被誉为“四方之士,远来受学”。他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当地,而是辐射到了整个江南地区。
然而,尽管李孝光在教育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始终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曾有过出仕从政的愿望,但由于时机不对或其他原因,他没有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他在《白云舍诗序》中写道:“吾志不在宦游”,表达了他对政治的不感兴趣。他更加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个人的修养和家庭的和睦是治理国家和平天下的基础。
李孝光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学问和教育的热爱和执着。他用自己的行动和言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我们用心去教育和培养下一代,就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李孝光人物生平详情»
李孝光是元代中后期的重要文学家,他在江南地区享有很高的声望。他与当时的文坛名流如萨都剌、张雨、张翥、柯九思、杨维桢、顾瑛等人频繁唱和,尤其是与萨都剌的往来最为密切,他们互相寄酬的诗歌多达三十题五十首。张雨在《寄李季和》中写道:“孰与言诗李髯叟,一日不见已为疏。因观故京来白下,载闻新作过黄初。”柯九思称赞他的词“甚奇古”,杨维桢将他比作“李骑鲸”,顾瑛则称他的诗文“自成一家”,并给予高度赞扬。
在元代泰定四年(1327)至天历元年(1328)期间,李孝光与杨维桢在吴下相遇,二人志趣相投,成为莫逆之交。当时杨维桢的声望还不高,但他们的才情相匹配。他们共同倡导乐府诗的创作,团结并影响了江南一批作家,大家纷纷唱和,形成了一股风气。杨维桢在《潇湘集序》中简要说明了这一点:“我在吴下时,与永嘉的李孝光讨论古人的意义。我说:‘梅子对于酸味,盐对于咸味,饮食中加入梅子和盐,味道常常超越了酸和咸。这就是古代诗人的意义,后来能理解这种意义的只有古代乐府诗了。’孝光认同我的观点,于是我们开始唱和古代乐府辞。这一好事传遍了海内,文人们认为李、杨的乐府诗填补了元代诗歌的空白,泰定时期的文风因此发生了变化。”
由于李孝光和杨维桢的倡导,参与者大多为浙江籍诗人和靠近浙江的苏吴诗人,后来学者将这一运动称为浙派古乐府运动。这是元代中后期的一次诗歌革新运动,影响深远,后来被称为“铁雅诗派”,在元季明初的诗坛上风行一时。
李孝光的乐府体诗创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他善于拟古创新,用古调写新辞,多数是即兴创作。其次,他运用古音协韵,使用《诗经》和《离骚》中的韵字,旨在摆脱当时的调式,寻求别样的韵味。第三,他善于使用比喻和引喻,语言中寄托深意,风格上有时与李白、李贺相似,意境奇特,富有想象力。第四,他切近社会现实,有所作为,或抒发自己的情怀,或讽刺时事,继承了汉魏乐府的写实精神。明代宋绪在《元诗体要》中称他的《吴趋曲》、《采莲曲》“有魏晋风格”。
《箕山操为许生作》是李孝光乐府辞的代表作之一:“箕之阳兮,其木樛樛。箕之冢兮,白云幽幽。彼
李孝光文学成就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