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基(1314-1370),字敬初,台州临海(今属浙江)人,寓居吴中凤凰山河阳里(今属张家港市)。他是元末江南著名文人,受业于当时著名学者黄溍。陈基在元末大乱时期,群雄纷起,割据于吴地的张士诚听闻他的名声,召他为江浙右司员外郎,参与军事事务。张士诚自称王后,任命陈基为内史,并后来迁为学士院学士。陈基在军旅生涯中,频繁地撰写飞书走檄。朱元璋平定吴地后,对陈基的才华十分欣赏,召他参与《元史》的纂修工作。该书完成后,朱元璋赐予陈基金钱并让他返回常熟河阳里的住所。陈基最终在那里去世。陈基擅长文学和书法,他的诗作中也有不少反映了张士诚起义军生活的内容。《明史》中有关于他的传记。他著有《夷白斋稿》35卷,其中包括1卷诗作和24卷文集,此外还有另外1卷的诗集和文集。
陈基是一位以诗文闻名的文人,他的作品充满了雍容和揖让之度。其中,《次韵钱伯行白芙蓉》一诗描述了帝子西游太液池的情景,以秋露为杯,表达了对越女的羞容和唐昌的本枝的不同态度。诗中还描绘了娅姹在半开时的风流姿态,以及长信宫中学得的班娘淡画眉的技艺。这首诗情景交融,雍容神妙,脱离尘俗,堪称上乘佳作。
另外,《春日邵氏园池》一诗通过描写已经荒废的邵氏园池,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关心。诗中寂寞的园林带着夕晖,让人回忆起昔年的芳菲。柳塘的水暖,驾着鸯鸟在浴,花径上的蛱蝶飞舞。蔓草拂衣,画梁无主,洛阳池馆的兴废,作者欲以《采薇》来赋诗。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兴衰的忧虑,以小见大,堪称大手笔。
然而,陈基最有特色的作品要数《裁衣曲》。这首诗以织纨绮为开头,描述了殷勤地裁作远人衣的过程。作者不敢迟缝缝,因为裁衣不伯剪刀寒,寄远唯忧行路难。他在裁衣的过程中,回忆起自己的身短长,担心边城衣带缓慢。最后,他用银灯照壁忽垂花的意象,表达了万一衣成人到家的期盼。邓绍基先生在《元代文学史》中评价《裁衣曲》是元代最好的乐府体作之一,认为它在白描中展现了细腻的描写和人物心情的起伏变化。
除了诗文,陈基的书法也是有名的。他受到李北海的影响,追溯到二王的风格,风格秀逸。他同时也擅长篆书。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他的行书作品《相见帖》、《苦雨帖》、《寝喜帖》、《贤郎帖》四件,其中前两件曾经被刻入《三希堂法帖》。这些作品展示了陈基在书法上的造诣。
总的来说,陈基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的诗文充满了雍容和揖让之度。他的作品《次韵钱伯行白芙蓉》、《春日邵氏园池》和《裁衣曲》都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国家兴衰的关注。此外,他的书法作品也是令人称道的。陈基的才华和艺术成就使他成为元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陈基主要成就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