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人庄昶的照片
庄昶

庄昶(1437~1499)是明代的一位官员和学者。他的字是孔暘,也有一作孔阳、孔抃,号木斋,晚号活水翁,学界称他为定山先生。他是汉族,出生在江苏南京浦口区东门镇(当时称江浦孝义)。

庄昶于成化二年(1466年)中进士,后历任翰林检讨。他反对朝庭过度铺张浪费的灯彩焰火,不愿为了太平时期的诗献赋作粉饰,因此与章懋、黄仲昭一起被贬谪,被人称为翰林四谏之一。他被贬到桂阳州担任判官,后来改任南京行人司副。因为忧国忧民,庄昶选择了隐居,定居在定山山脚下,过了二十多年的隐居生活。

弘治年间,庄昶被起用为南京吏部郎中。后来他被罢官归隐,直到去世。他被追谥为文节。庄昶的诗歌仿效了击壤集的体裁。他还撰写了《庄定山集》十卷的著作。

人物生平

帮助他修缮,庄昶却坚决拒绝,表示自己不需要官府的援助。他坚持自己的清贫生活,以此来表达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庄昶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民间疾苦的同情。他的诗作《端午食赐粽有感》中,通过对皇宫中的奢华和民间的贫困的对比,表达了他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现状的忧虑。他深知自己无法改变现实,但他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希望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然而,庄昶的坚持和真诚却遭到了明宪宗的不满。宪宗认为庄昶等人的批评是对自己的不敬和不忠,因此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惩罚。庄昶被贬谪为桂阳州判官,与他一同被贬的章懋和黄仲昭也遭受了同样的命运。



然而,庄昶的朋友和支持者并没有放弃对他的帮助和支持。罗伦等人为庄昶求情,最终使他得以改调南京行人司左司副。庄昶在南京继续了他的隐居生活,过着清贫而自足的日子。他不再追求官位和荣华富贵,而是专注于诗书和教育,以此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庄昶的隐居生活并没有使他远离社会,相反,他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帮助贫困人民。他不仅自己赈济家乡百姓,还鼓励有粮食的人在寺庙中施粥,以救济饥民。他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和感染他人,展现了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应有的担当和责任。



庄昶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社会的关注和对民间疾苦的同情。他用自己的诗歌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用自己的行动帮助了贫困人民。他的一生是对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也是对社会责任和公益事业的践行和实践。庄昶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有担当和责任,应该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间疾苦,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来改变世界。 庄昶人物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