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1611-1680)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和美学家。他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是汉族,出生在浙江金华兰溪夏李村。
李渔被后世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世界喜剧大师”和“东方莎士比亚”,他是休闲文化的倡导者和文化产业的先行者,也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李渔一生著述丰富,他的作品包括《笠翁十种曲》(其中包含《风筝误》)、《无声戏》(又名《连城璧》)、《十二楼》、《闲情偶寄》、《笠翁一家言》等,总字数超过五百万字。此外,他还批阅了《三国志》,改定了《金瓶梅》,倡导编写了《芥子园画谱》等。他被认为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艺术天才。
李渔的生平和死亡年份分别是1611年和1680年。
李渔:一个热爱生活的艺术家
李渔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文学家、戏曲理论家和小说家。他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但由于在科举考试中失利,他放弃了仕途的追求,选择了隐居的生活方式。在他的一生中,他经历了富足和困顿两个阶段,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艺术的追求。
在1666年和1667年,李渔先后获得了乔姬和王姬两位妻子。他将这两位妻子培养成了戏班的演员,并常年巡回演出,为达官贵人提供娱乐。这段时间是李渔生活中最得意的时期,也是他文学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他在这段时间内完成了《闲情偶寄》一书的创作和出版。
然而,随着乔姬和王姬相继去世,支撑李渔富足生活的家庭戏班也瓦解了。从此,李渔的生活变得困顿不堪,经常靠借贷度日。最终,在1680年,李渔在贫病交加中离世。
起初,人们对李渔的关注主要是关于他的私生活,比如他如何挑选女人,以及《金瓶梅》的版本等。但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欣赏李渔的作品,不仅男人,连女人也对他的作品很欣赏。可以说,喜欢李渔几乎是男人的本能。因为李渔是一个热爱生活并且生活得很艺术的人。他能够将生活的经验以艺术的方式写成书,这也是他与其他风流才子不同的地方。
李渔的《闲情偶寄》是一部关于生活乐趣的指南,涵盖了住室与庭院、室内装饰、界壁分隔、妇女梳妆、美容、烹调艺术和美食等方面。他探讨了富人和穷人寻求乐趣的方法,四季消愁解闷的途径,性生活的节制以及疾病的防治等。这些内容使得《闲情偶寄》成为了一本关于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
除了《闲情偶寄》,李渔还在他的著作中论述了戏曲理论。他在《闲情偶寄》的词曲部分,从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译、格局等六个方面论述了戏曲文学。他还从选剧、变调、授曲、教自、脱套等五个方面论述了戏曲表演。这些论述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李渔是一个热爱生活的艺术家。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将生活的经验和艺术相结合,成为了一位备受欣赏的文学家和戏曲理论家。他的《闲情偶寄》不仅是一本关于生活乐趣的指南,也是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重要贡献。尽管他的一生经历了富足和困顿,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李渔生平详情»
姬是他的艺术班底,更因为他们之间的深厚情感。李渔在文章中表达了对乔、王二姬的赞美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艺术的热爱和对情感的重视。
文章开头介绍了李渔远游西北时得到乔姬的情况。乔姬年纪虽小,但聪慧过人,艺术天份高,很快成为李氏家班的有名旦角。乔姬学唱非常快,记忆力惊人,老师称她是自己教唱三十年来最聪明的学生。乔姬的才华和表演能力让客人们赞叹不已。
接着文章提到李渔在兰州得到了王姬。王姬的外貌虽然平凡,但一旦化妆扮演男角,却能与美少年媲美。李渔让乔姬教导王姬学戏,从此建立了自己的家班。乔、王二姬的舞姿和演技都非常出色,能够理解李渔的意图,创造性地表演剧本内容。家班创办不久就在中国大半个地区走红。
然后文章描述了李渔的情感生活。李渔有妻子和妾室,还有几个婢女,但他认为男女相交全在一个“情”字。乔、王二姬原本是普通民女,经过李渔的调教后成为艺术天才。她们不仅在演技上出众,还对李渔体贴入微,曲尽妇道。她们与李渔一起巡回演出,相互之间的友情、艺情和爱情融为一体。
然而,乔、王二姬因为长期劳累而早逝。李渔悲痛欲绝,写下了多首诗作来哭悼她们。他希望乔、王二姬能够复生再来,表达了他对她们的深深思念和不舍之情。
整篇文章通过描述李渔与乔、王二姬的相遇和合作,展现了李渔对艺术的追求和对情感的珍视。他们之间的合作和情感交流使得李渔的家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让他失去了两位重要的伙伴。文章以李渔的悲痛和对乔、王二姬的怀念作为结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李渔乔王二姬详情»
李渔是一位既是作家又是出版家的多才多艺的人。在他居住在杭州期间,他就开始编辑和出版自己创作的戏曲和小说等通俗文学作品。然而,当他搬到金陵后,他意识到需要采取措施来防止别人私自翻印他的作品。因此,他成立了芥子园书铺,从而使他的出版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大部分他写的书都是在这个书铺印行的。除了出版自己的作品,芥子园书铺还印行和销售他精心设计的各种笺帖和其他文化用品。
作为一位出版商,李渔拥有灵活的经营策略和经营理念,使他能够抓住商机,将芥子园书铺经营得红红火火。他根据读者的心理和需求,除了出版自己的作品,还编辑出版了大量的通俗文学作品,如《三国志演义》、《水浒全传》、《西游记》、《金瓶梅》等被他称为“四大奇书”的作品。他还编辑出版了许多读者想看但买不到的书,如《古今史略》、《尺牍初征》、《资治新书》、《千古奇闻》等。此外,他还倡导并亲自编写序言,他的女婿沈因伯负责搜集整理,最终在中国美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并一直被誉为中国画临摹范本的《芥子园画传(谱)》也是在芥子园书铺印行的。由于芥子园书铺印行的出版物工艺精湛、价格实惠,而且重视信誉,加之广告宣传意识强,多年来市场销路一直很好,深受人们的欢迎。
后来,李渔搬回了杭州,芥子园书铺也多次更换了主人,但一直保持着李渔优良的经营作风,成为清代著名的百年老店之一。虽然店主不断更替,但芥子园书铺仍然持续经营。根据资料显示,直到清咸丰七年(1857年),芥子园书铺还印行过《情梦柝》等小说。可以说,芥子园书铺不仅是清代为数不多的拥有200多年历史的老店,也是中国出版史上为数不多的历史悠久的“百年书铺”。
李渔作为一位作家和出版家,他的才华和经营能力使他能够在出版界取得巨大的成功。他的芥子园书铺不仅出版了他自己的作品,还出版了许多其他重要的文学作品,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选择。他的经营策略和经营理念使得芥子园书铺成为了一个备受欢迎的书店,并在中国出版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渔芥子书铺详情»
李渔的两个愿望是早生儿子和创办家班。他在五十岁时终于如愿以偿地得到了儿子,但是他的第二个愿望却一直没有实现。直到康熙五年,他才有了机会。那一年,他应朋友之邀,从北京前往陕西和甘肃游历。在临汾和兰州,他遇到了具有艺术天赋的乔姬和王姬。
乔姬和王姬的到来,加上其他一些才华横溢的演员,使得李氏家班初具规模。李渔一直对戏曲情有独钟,他自己担任家班的教习和导演,上演自己创作和改编的剧本。他以芥子园为基地,带领家班四处演出,不辞辛劳地巡回全国各地。由于有乔姬和王姬这样出色的演员,以及李渔这样优秀的编剧和导演,李氏家班在大江南北红遍了,影响波及了大半个中国。每到一个地方,李渔都以戏会友,备受戏曲名流们的欢迎。金陵芥子园和苏州百花巷的李渔寓所,都成为了当时戏曲名流交流艺术的场所。李渔曾在芥子园戏台上题写了楹联,上面写着:“休萦俗事催霜鬓;且制新歌付雪儿。”雪儿就是乔姬的爱称。每逢年节、生辰喜日、赏花玩月之时,或者宾朋兴会之际,他都会在园中演剧,有时还请邻人前来观看。康熙十年的端午节前后,李渔两次带领家班在百花巷演出他改编的《明珠记·煎茶》等剧,与著名戏剧家尤侗、著名诗人余怀等一同观演,共同切磋。演出往往在夜间进行,曲未终而东方已经亮了,大家兴致勃勃,意犹未尽。李渔在诗中写道:“更衣正待演无双,报道新曦映绿窗。佳兴未阑憎夜短,教人饮恨扑残缸。”
家班作为李渔自己的实验剧团,使他在戏曲创作、导演、演出等实践活动中得心应手,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家班不仅成为李渔谋生的手段之一,而且在普及戏曲文化、推动昆曲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然而,就在李氏家班声誉鹊起、蜚声海内的时候,一场变故发生了。康熙十二年,家班的台柱乔姬因积劳成疾而英年早逝,年仅19岁。不久之后,家班的另一位台柱,同样19岁的王姬也因病去世。这是一个连续的打击,让李渔备受困扰。
尽管家班遭遇了不幸,但是李渔的戏曲事业并没有停止。他继续创作和演出,努力推动戏曲的发展。他的李氏家班虽然没有了乔姬和王姬这样的台柱,但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李渔在戏曲界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努力为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渔李氏家班详情»
彩。
李渔的《闲情偶寄》是一部集艺术、生活经验和理论于一体的著作。在这部书中,李渔总结了自己的经验,将其上升为理论,成为中国第一部倡导休闲文化的专著。《闲情偶寄》分为八个部分,涵盖了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和颐养等方面的内容,共有234个小题,堪称生活艺术大全、休闲百科全书。
其中,《词曲部》和《演习部》谈论了戏剧的各个方面,包括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选剧、变调、授曲、教白和脱套等。后人将《词曲》和《演习》两部分抽出来,独立印成一书,名为《李笠翁曲话》。这本书从创作、导演、表演、教习,直到语言、音乐、服装等方面都进行了论述。
李渔在借鉴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一套内容丰富、自成体系、具有民族特色的戏剧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比法国著名文学家狄德罗的戏剧理论体系早出现了一百年。《闲情偶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戏剧理论著作,是中国古典戏剧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国戏剧美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其中关于导演的论述,比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著作早出现了两个世纪,是世界戏剧史上第一部真正的导演学著作。
《闲情偶寄》的后六部主要谈论了娱乐养生之道和美化生活的方法。这些部分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同时也展示了十七世纪中国人们日常生活和世俗风情的图像。从亭台楼阁、池沼门窗的布局,到花草虫鱼、鼎铛玉石的摆设,再到妇女的妆阁、修容、首饰、脂粉点染,以及穷人和富人的颐养之方,无一不涉及。这些内容展示了作者广泛的艺术领悟力和对生活的无限情趣。这六部的写作方式与一般的生活知识读物不同,往往结合了抒情和说理。李渔希望读者通过阅读他的书能够对美化生活有新的认识,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总的来说,李渔的《闲情偶寄》是一部集艺术、生活经验和理论于一体的著作。它不仅是中国古典戏剧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国戏剧美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十七世纪中国人们日常生活和世俗风情的全景式图像。这部著作的出现,丰富了人们对戏剧和生活的认识,对于推动中国戏剧和休闲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李渔《闲情偶寄》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