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增祥(1846—1931)是清代官员、文学家,原名樊嘉、又名樊增,字嘉父,别字樊山,号云门,晚号天琴老人。他出生于湖北省恩施市六角亭西正街梓潼巷。樊增祥是光绪进士,曾历任渭南知县、陕西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等职务。
辛亥革命爆发后,樊增祥避居上海。袁世凯执政时,他担任官参政院参政一职。樊增祥曾师事张之洞、李慈铭,是同光派的重要诗人。他的诗作艳俗,因此被称为“樊美人”。此外,樊增祥还擅长写骈文。他在去世后留下了三万余首遗诗,并著有上百万言的骈文,成为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高产诗人。他的作品被收录在《樊山全集》中。
象征着驱邪避凶,保家平安。樊增祥深信金鸡的象征意义,因此他特别钟爱金鸡,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和信仰。
樊增祥的立志雪耻和钟爱金鸡两个方面,都展现了他坚定的意志和追求卓越的品质。他的父亲樊燮曾受到师爷左宗棠的侮辱和打击,这让他对左宗棠充满了愤恨和仇恨。为了让自己的儿子超越左宗棠,樊燮采取了严格的教育方式,让他们在读书楼上苦读,穿上女人的衣裤,以此来激励他们立志超越左宗棠。这种教育方式虽然严苛,但却培养出了樊增祥的坚韧和毅力。
樊增祥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对金鸡情有独钟。他将金鸡的五德抄录于案头,常常以此为谈资。他认为金鸡具有文、武、勇、仁、信五德,象征着君子的品质和美德。他在江宁做官时,还贴上了“鸡”字于门,寓意着金鸡一唱天下白,黑夜逝去,象征着驱邪避凶,保家平安。他深信鬼怕鸡鸣,因为鬼只能在黑夜里活动,而鸡一啼,鬼魅就会退避。因此,他将金鸡视为自己的守护神,希望通过金鸡的力量来保护自己和家人。
樊增祥的立志雪耻和钟爱金鸡的故事,展现了一个人追求卓越和超越的决心和毅力。他通过苦读和努力,最终成为了江宁布政使权署两江总督,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他对金鸡的钟爱也体现了他对美德和品质的追求,以及对家庭和安全的关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坚定的意志和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也需要信仰和守护来保护自己和家人。
樊增祥轶事典故详情»
樊增祥是清朝末年的一位知名学者和政治家。他的父亲是湖南永州的总兵,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樊增祥在四岁时开始由母亲启蒙教育,十一二岁时已经能通晓声律,能够写诗作文。然而,他的父亲在他十三岁时罢官,家境变得贫困,因此他被命令帮助姐姐装扮,禁止外出游玩,严格限制他的学习。咸丰十一年(1861),他随父亲迁居宜昌。
同治六年(1867),樊增祥在乡试中举。同治九年(1870),湖北学政张之洞到宜昌视学,看到樊增祥的诗文后非常欣赏,推荐他担任潜江传经书院院长,主持讲学。然而,樊增祥的母亲徐太夫人因为长子早逝,不愿意让樊增祥远离家乡。但是,他又无法没有工作来养家糊口,因此每年他都会数次往返于潜江和宜昌之间。他在潜江的生活方式反映了他早年贫困生活的缩影:每天的伙食费不超过三十钱,他不喜欢吃肉,曾经写过一首诗:“肉食堪怜骨相乖,闭门旬日学清斋。”有时他会到集市上买一些汤和饼,放在一个容器里,连柴火费也省下了。他将剩余的薪金全部交给母亲,用来养家。徐太夫人知道儿子喜欢读书,每次都会给他一些钱去买书。樊增祥在潜江生活了三年,他利用课余时间探访了潜江的风景名胜和古迹,对潜江的民俗、饮食、文化和水患等方面非常熟悉。他的《潜江杂诗十六首》中有很多关于当时潜江民俗风物的记载。同治十年(1871)秋八月,潜江人郭美彦(字梦莲)去世,樊增祥为他写了挽诗,称赞他的学问和品行。樊增祥痴迷于读书,经常去万家(曹禺叔高祖万芾)借书。在城西有一个私人读书的地方,叫做丛桂山房,是道光十九年(1839)举人吴述洵的地方,樊增祥听说后前去参观,并写下了游览的诗句。
光绪四年(1878)秋天,樊增祥进入了荆州幕府,冬天又到武昌张之洞的幕府,担任幕僚。张之洞成为樊增祥的官场导师和后台支持者。张之洞劝导樊增祥不要只专攻文学,要多学习经世之学,“书非有用勿读。”他引导樊增祥在社会中立足,并走上仕途。光绪元年(1875),樊增祥30岁时,他精选了自己1870年以后写的500多首诗词,分为上下两卷编成《云门初集》。张之洞赞扬他的诗词才华,鼓励他继续努力。
樊增祥的早年讲学和幕僚生涯为他的后来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张之洞的支持,逐渐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学者和政治家。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鼓舞着他们在困境中坚持追求知识和进步。
樊增祥人物生平详情»
樊增祥是近代晚唐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他的师承包括张之洞和李慈铭,常常与他们一起酬唱。他以诗为生,几乎每天都在创作,无论在哪里都能写诗,他的诗稿达到了30000首之多。早年他喜欢袁枚的作品,后来又喜欢赵翼,然后受到温庭筠和李商隐的影响,再往上追溯,他也受到了刘禹锡和白居易的启发。
樊增祥的诗歌以清新博丽为主,擅长写隶事,善于裁对。他尤其自豪于自己的艳体之作,自称可以与当时的著名诗人韩□相媲美。然而,他的集中次韵和迭韵之作很多,因为过于巧妙而难以看出其中的才华,反而显得浮华俗气。
尽管如此,樊增祥并不是一个轻浮的人,他主张诗歌应该有品位。虽然他自称“平生文字幽忧少”,但是当遭遇到重大事变时,他也不得不变得“贾傅悲深”。庚子后,他写下了一些关切时局的作品,如《有感》、《重有感》、《书愤》、《马关》、《再阅邸钞》等,痛斥朝廷重臣的卖国行为。他还讽刺李鸿章说:“度关不用鸡鸣客,卖却卢龙掩面归”。他的《闻都门消息》、《庚子五月都门纪事》等作品,反映了庚子事变的情况。
樊增祥的长篇歌行《彩云曲》、《后彩云曲》以名妓傅彩云(赛金花)的故事为主题,一时传诵。当时的人们将它与吴伟业的《圆圆曲》相比较。
除了诗歌,樊增祥还擅长骈文和词。他的骈文辞不艰深,流畅自然,情感浓厚;他的词作也十分清丽动人。
樊增祥的诗集包括《云门初集》、《北游集》、《东归集》、《涉江集》、《关中集》等50多种,后来都被收入了《樊山全书》。他的词集有《五十麝斋词赓》,也被收入了《全书》中。
樊增祥文学成就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