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樊增祥是清朝末年的一位知名学者和政治家。他的父亲是湖南永州的总兵,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樊增祥在四岁时开始由母亲启蒙教育,十一二岁时已经能通晓声律,能够写诗作文。然而,他的父亲在他十三岁时罢官,家境变得贫困,因此他被命令帮助姐姐装扮,禁止外出游玩,严格限制他的学习。咸丰十一年(1861),他随父亲迁居宜昌。
同治六年(1867),樊增祥在乡试中举。同治九年(1870),湖北学政张之洞到宜昌视学,看到樊增祥的诗文后非常欣赏,推荐他担任潜江传经书院院长,主持讲学。然而,樊增祥的母亲徐太夫人因为长子早逝,不愿意让樊增祥远离家乡。但是,他又无法没有工作来养家糊口,因此每年他都会数次往返于潜江和宜昌之间。他在潜江的生活方式反映了他早年贫困生活的缩影:每天的伙食费不超过三十钱,他不喜欢吃肉,曾经写过一首诗:“肉食堪怜骨相乖,闭门旬日学清斋。”有时他会到集市上买一些汤和饼,放在一个容器里,连柴火费也省下了。他将剩余的薪金全部交给母亲,用来养家。徐太夫人知道儿子喜欢读书,每次都会给他一些钱去买书。樊增祥在潜江生活了三年,他利用课余时间探访了潜江的风景名胜和古迹,对潜江的民俗、饮食、文化和水患等方面非常熟悉。他的《潜江杂诗十六首》中有很多关于当时潜江民俗风物的记载。同治十年(1871)秋八月,潜江人郭美彦(字梦莲)去世,樊增祥为他写了挽诗,称赞他的学问和品行。樊增祥痴迷于读书,经常去万家(曹禺叔高祖万芾)借书。在城西有一个私人读书的地方,叫做丛桂山房,是道光十九年(1839)举人吴述洵的地方,樊增祥听说后前去参观,并写下了游览的诗句。
光绪四年(1878)秋天,樊增祥进入了荆州幕府,冬天又到武昌张之洞的幕府,担任幕僚。张之洞成为樊增祥的官场导师和后台支持者。张之洞劝导樊增祥不要只专攻文学,要多学习经世之学,“书非有用勿读。”他引导樊增祥在社会中立足,并走上仕途。光绪元年(1875),樊增祥30岁时,他精选了自己1870年以后写的500多首诗词,分为上下两卷编成《云门初集》。张之洞赞扬他的诗词才华,鼓励他继续努力。
樊增祥的早年讲学和幕僚生涯为他的后来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张之洞的支持,逐渐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学者和政治家。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鼓舞着他们在困境中坚持追求知识和进步。
樊增祥简介: 樊增祥(1846—1931)是清代官员、文学家,原名樊嘉、又名樊增,字嘉父,别字樊山,号云门,晚号天琴老人。他出生于湖北省恩施市六角亭西正街梓潼巷。樊增祥是光绪进士,曾历任渭南知县、陕西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等职务。
辛亥革命爆发后,樊增祥避居上海。袁世凯执政时,他担任官参政院参政一职。樊增祥曾师事张之洞、李慈铭,是同光派的重要诗人。他的诗作艳俗,因此被称为“樊美人”。此外,樊增祥还擅长写骈文。他在去世后留下了三万余首遗诗,并著有上百万言的骈文,成为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高产诗人。他的作品被收录在《樊山全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