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黄任的照片
黄任

黄任(1683-1768),字于莘,又字莘田,因喜藏砚,自号十砚老人、十砚翁,清代著名诗人,藏砚家,永福(今福建永泰县)人。他于康熙四十一年中举人,后担任广东四会知县,但不久后辞官归乡。归乡后,他的船上只装载了砚石,生活变得清苦。

黄任擅长诗歌创作,以轻清流丽的风格著称,尤其在七绝方面享有盛名。他的诗作以描绘秋江景色和香草的笺纸为主题,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秋江集》和《香草笺》。

黄任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被后人广泛传颂。他的诗风清新,语言简练,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他的诗作不仅展现了他对砚石的痴迷,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

黄任一生坎坷,但他的诗歌才华却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黄任被誉为清代诗坛的瑰宝,他的诗歌作品至今仍被人们传诵和研究。

生平

黄任是一位出生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的福建永福县白云乡的书香门第子弟。他的曾祖父是明朝的进士黄文焕,因为编修国史而被人称为“太史公”。黄任家族世代都有学问,他自小聪明好学,12岁时就开始拜许友学习诗词,同时也向擅长楷书的林佶学习书法。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黄任参加了乡试,之后又七次参加京试,但都没有中举。雍正元年(1723年),他被任命为广东四会县令,次年还兼任高要县事,他在任期间表现出色,声誉很高。高要是古代的端州地,所辖的端溪三洞是著名的砚石产地。黄任擅长诗词和书法,尤其喜欢砚石,因此他在任上节衣缩食,用自己的薪水购买了一百多块优质砚石。然而,黄任后来因为小人的嫉妒,在雍正五年(1727年)被弹劾罢官。离职时,他选择了质地最好的砚石交给熟练的工匠精制,最后选取了十块最好的砚石,视为珍宝。他在福州的住宅香草斋中修建了一个名为十砚轩的收藏室,专门用来收藏这些砚石,并自称为“十砚老人”。

黄任非常热爱砚石,白天他坐在轩中摩娑抚玩砚石,晚上则让他的小妾把这些名砚抱到床上与他同床而眠,他说这样可以得到阴气,使砚石更加润滑。他还给这十块砚石取了美无度、古砚轩、十二星、天然、生春红、著述、风月、写裙、青花、蕉石等名字。黄任不仅热爱砚石,还善于刻砚,他经常将自己的诗刻在砚背上。黄任所收藏的端砚也有很多精品,至今在闽中仍有一些遗砚流传下来,上面刻有“吴门顾二娘造”的字样。

黄任待客热情,每天都与名士一起对砚唱和吟诗,饮酒谈笑,口若悬河,听众无不愉快。有人问他:“你在广东做官三年,为什么会变得这么贫穷?”黄任指着他的砚石说:“我有这些砚石,就不虚此行了。”

黄任晚年贫病交加,八十三岁时去世。黄任去世后,他的砚石逐渐散失。后来,风月砚和写裙砚曾被黄任的后人找到,生春红砚后来被林白水得到。林白水被害后,砚石归李律阁所有,解放初期,郭沫若保存了其中一块,白云山家保存了一块,郑庭椿教授保存了一块,霞浦彭氏保存了一块,闽清宏琳厝黄姓宗亲保存了一块,福州剪纸艺术研究会会长吴文娟女士保存了一块,黄任生前赠送给好友李霖村的一块砚石,现在无法查询到。黄任晚年居住在福州城内的光禄坊,他的住宅中修建的十砚轩也成为了他砚石收藏的地方。 黄任生平详情»

文学成就

《秋江集》与《香草笺》是黄任的两部重要作品。黄任是一位擅长书法和诗歌创作的才子。传世的《秋江集》共有六卷,收录了黄任的九百多首诗,其中七言绝句就有六百多首,这在古今诗坛上是非常罕见的。而《香草笺》则是从《秋江集》中选取了200首诗而成,流传至今对台湾诗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台湾学者林文龙的研究,自清代以来,《香草笺》一直在台湾风靡,甚至成为书房讲授诗学的范本,以及灯会射虎的必备参考书。在诗坛上,黄任不拘泥于宗派,也不专门学习某一家的诗风,而是广泛吸收唐宋明清各家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沈德潜编纂的《清诗别裁集》中没有收录其他诗人的作品,却例外选录了黄任的六首诗;著名诗人袁枚也将黄任视为“本朝”中非凡的杰出诗人;建瓯郑方坤、长乐王元麟、永泰陈应魁等人相继为黄任的诗集作注。可见,黄任的创作在当时受到了极高的赞誉和影响。

除了诗歌创作,黄任在方志的编纂上也有建树。他曾受聘助修《永春州志》,后又主修《鼓山志》,再次应聘纂修《泉州府志》。这些方志的编纂工作,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黄任的诗歌作品中,有一首名为《杨花诗》的诗句引人注目。诗中写道:“行人莫折柳青青,看取杨花可暂停。到底不知离别苦,后身还去作浮萍。”这首诗以杨花入水化为浮萍的形象深入人心,打动了读者的心弦。黄任因此被当时的诗人称为“黄杨花”。他自己在《答高姜田太守诗》中也提到了自己的杨花七字诗。

黄任的诗歌创作才华出众,他的作品在当时受到了极高的赞誉和影响。《秋江集》和《香草笺》成为了他的代表作品,流传至今,对于台湾的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任文学成就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