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尤侗的照片
尤侗

尤侗(1618年-1704年)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和戏曲家。他曾被顺治皇帝誉为“真才子”,康熙皇帝也称他为“老名士”。他的字是展成,早年自号三中子,后来又号悔庵、良斋、西堂老人、鹤栖老人、梅花道人等。他出生在苏州府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

康熙十八年(1679年),尤侗举博学鸿儒,被授予翰林院检讨的职位,并参与修撰《明史》,负责撰写了300多篇列传和《艺文志》5卷。他在翰林院工作了22年后,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告老归家。

尤侗的才华丰富,他的诗作充满了新颖的思想和幽默的谐谑。每一篇诗作一经问世,就广为传诵。他的著作也相当丰富,其中包括《西堂全集》。

康熙四十二年,康熙皇帝南巡时,尤侗得到了晋升,被授予侍讲的官职。他享年八十七岁,于同年去世。

诗文轶事

清初文人尤侗的游戏八股文《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篇文章被收录在《西堂杂俎》中,被王士禛《池北偶谈》称赞为极具娱乐性。文章的结尾引用了明末张岱的《快园道古》中的一段话:“有双文之秋波一转,宜小生之眼花缭乱也哉!抑老僧四壁画西厢,而悟禅恰在个中,盖一转也,情禅也,参学人试于此下一转语。”这段话意味深长,引发了人们对于禅宗的思考。

文章中提到的“四壁画西厢”出自张岱的《快园道古》。故事中,邱琼山经过一座寺庙,发现寺庙的四壁都画满了西厢记的场景,他不禁感到疑惑,认为寺庙应该与尘世无关。然而,一位僧人告诉他,正是通过这些画面,他才悟得了禅宗的真谛。邱琼山问道:“你是从哪里悟得的?”僧人回答:“我是从‘临去秋波那一转’中悟得的。”

尤侗的这篇游戏八股文传到了宫中,引起了康熙皇帝的兴趣。康熙读到文章的最后一句“参学人试于此下一转语”时,他对身边的国师宏觉和尚说:“请老和尚解释一下。”宏觉和尚回答说:“这并不是山僧的境界。”另一位首座和尚也在场,康熙又问他的看法。首座和尚回答说:“不风流处也风流。”康熙听后大笑不止。

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游戏八股文的热衷,以及康熙皇帝对于文学的欣赏和娱乐需求。尤侗的文章以其独特的文风和妙趣横生的结尾,引发了人们对于禅宗和人生境界的思考。同时,文章也展示了康熙皇帝对于文学的开放态度和幽默感。这个故事成为了当时文坛的佳话,也为后来的文人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尤侗诗文轶事详情»

生平

尤侗:明代文学家的传奇人生

尤侗,生于1618年6月,祖籍苏州府长州(今江苏省苏州市)。他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自称是“簪缨不绝”。尤侗的父亲是明太学生,虽然没有仕途,但在家中教育子女。从五岁开始,尤侗就开始在家里学习四书五经,师从他的父亲和祖父。他天资聪颖,喜欢阅读《史记》、《离骚》等书籍,以博闻强记而闻名于乡里,被世人称为“神童”,并且成为一名诸生,一时间颇有才名。

1646年,尤侗考中副榜贡生,顺治帝曾称赞他是“真才子”,可惜他六次参加考试都没有成功,名落孙山。九年后,他被任命为永平(今河北卢龙)推官。在衙署门柱上,他写下了一副楹联:“推论官评,有公是,有公非,务在扬清激浊;析理刑法,无失入,无失出,期于扶弱锄强。”这显示了他对于公正和法律的追求。

1656年春天,尤侗因为对于鱼肉乡里的“旗丁”进行了大清典律的责罚,却遭到了弹劾。刑部以“擅责投充”为由,决定将他革职并降级。然而,尤侗不等待降级调动,愤然辞去了官职。七月,他带着妻儿回到了故乡,拜见了父母,感叹着喜怒交集。他决定从此收心归隐,自号“晦庵”,将居住地改为“看云草堂”,取杜甫诗句的意境:“年过半百不如意,明日看云还杖藜。”尤侗精通南曲(昆曲)和北曲,以一腔忧愤创作了许多剧本,包括杂剧《读离骚》、《吊琵琶》、《桃花源》、《黑白卫》、《清平调》五种,以及传奇《钧天乐》。这些作品都是在1656年至1668年间完成的。

1679年,尤侗应诏入选博学鸿词科,以二等十二名的成绩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的职位,参与修撰《明史》,负责撰写了300多篇列传和《艺文志》5卷。他说:“受知两朝,恩礼始终。”1682年,他的长子尤珍高中进士,实现了他一生未了的科举梦想。于是,他慨然引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吾年逾六十,子幸成名,可以休矣!”1683年,他在史局以撰述第一的成就致仕返乡,归隐苏州亦园。他的书斋名为“西堂”,因此自号“西堂老人”。后来,在苏州城滚绣坊建了一个园林,面积约十亩,定名为十景,包括南园春晓、草阁凉风、葑溪秋月、寒村积雪、绮陌黄花、水亭菡萏、平畴 尤侗生平详情»

文学成就

尤侗是一位才情敏捷的文学家,早年就有许多作品问世。他以《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和《读离骚》等作品在乐府流传禁中,得到了顺治帝的赏识。后来在史馆时,他呈上了《平蜀赋》,再次受到了康熙帝的赏识,可以说是“受知两朝,恩礼始终”。他的诗文大多具有新颖警觉的思想,同时又带有幽默的谐谑元素,每一篇作品都广为传诵。他所著的《西堂杂俎》在当时非常流行,但其中的辞赋、铭赞、应俗、游戏之作,大多格调不高。他在自序中说:“雕虫之技,悔已难追;鸡肋之余,弃复可惜”,因此将其命名为“杂俎”而不是“文集”。然而,他所著的《艮斋倦稿》在评文论学方面却写得非常认真和扎实。

尤侗在论诗方面,将唐宋两代的诗歌置于平等的地位,认为:“取唐之美者与宋之恶者,则元白必笑苏黄之拙;取宋之美者与唐之恶者,则李杜不如杨陆之工”,“平而论之,二代之诗美恶不相掩也。”他自己的诗作则以“性情自在”为尚。王士祯评论他的诗说:“如万斛泉,随地涌出,时出世间,辩才无碍,要为称其心之所欲言”。沈德潜也说他的四十至六十岁的诗作“开阖动荡,轩昂顿挫,实从盛唐诸公中出也”。总的来说,他的诗歌笔调酣畅,格调多样。然而,由于数量众多,不可避免地有一些敷衍浅薄的弊病。从内容上来看,《老农》、《杀蝗》、《苦雨行》、《散米谣》、《纪赈》、《煮粥行》、《出关行》、《忧盗行》、《民谣》等他早年和中年创作的长篇古风作品,关注现实社会,对人民的疾苦表达了同情之情,具有很高的可取之处。他还创作了《拟明史乐府》100首、《外国竹枝词》100首和《土谣》10首,歌咏明代史事,描述清初与各国和边疆各少数民族的交往和生活习俗,同时吸收了乐府民歌的表现手法,清新风趣,独具一格。

尤侗也擅长写词曲,他著有《百末词》6卷,自称是“《花间》、《草堂》之末”。此外,他还创作了《钧天乐》、《读离骚》、《吊琵琶》、《桃花源》、《黑白卫》、《清平调》等杂曲传奇6种,收录在《西堂曲腋》中,当时广为流传。

尤侗的著作非常丰富,大部分收录在《西堂全集》61卷和《余集》共13卷中。他的文学作品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尤侗以其才情敏捷、作品丰富多样而被后人所称道。 尤侗文学成就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