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鹧鸪》原文赏析

  • wén
    zhè
  • [
    qīng
    dài
    ]
    yóu
    dòng
  • zhè
    shēng
    yáng
    西
    shàng
    zhēng
    rén
    shǒu
    jìn
  • biàn
    guān
    shān
    xíng
    weí
    shuí
    xīn
    jìn
    qíng

原文: 鹧鸪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
遍地关山行不得,为谁辛苦尽情啼?


相关标签:古诗三百首写鸟思乡感叹感怀

译文及注释

鹧鸪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
鹧鸪:鸟名,其鸣声凄切,如言“行不得也哥哥”,古代诗文中因常用它作为劝阻出行的象征。陌:田间道路。征人:出门旅行的人。

遍地关山行不得,为谁辛苦尽情啼?
关山:泛指关隘山川。 《闻鹧鸪》译文及注释详情»

注释

鹧鸪:鸟名,其鸣声凄切,如言“行不得也哥哥”,古代诗文中因常用它作为劝阻出行的象征。鹧鸪的鸣声被形容为悲伤的呼唤,仿佛在劝阻人们不要出门旅行。

陌:田间道路。陌是指田间的小路,通常用于农田之间或田地内部的道路。

征人:出门旅行的人。征人指的是离家出行的人,通常是指军人、使者或其他需要外出的人。

关山:泛指关防的山川。关山是指关口和山川,常用来形容边境地区或重要通道的山脉。在古代诗歌中,关山常被用来象征艰险的旅途。

古乐府《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这句诗描述了花木兰万里征战的壮丽景象,她像飞越关山一样迅速前进。这里的关山不仅指实际的山脉,还象征着艰难险阻的旅途。 《闻鹧鸪》注释详情»

鉴赏

《闻鹧鸪》是一首以旅人听到鹧鸪啼鸣为题材的诗歌,通过描写景色和借鹧鸪声表达了旅途悲苦之情和对世途险恶的感叹。

诗的前两句写景,描绘了夕阳西下、暮霭渐沉的傍晚时分。在这个时候,路旁的树丛中传来鹧鸪凄楚的啼鸣声,仿佛在呼喊着“行不得也哥哥,行不得也”。这时候,已经辛劳跋涉了一天的旅行者感到疲乏,步履艰难,而鹧鸪的呼唤声又让他更加难受。诗中的“首尽低”三字,表达了旅途悲苦之情和无可奈何的乡思。这两句诗通过描写景色和情感,营造出一种愁闷怅惘的氛围,为后两句的抒情议论起到了陪衬作用。

诗人选择了新的角度,通过反问的语气将意思翻进一层。他说现在世途险恶,好比遍地都是关隘险境,如果说“行不得”的话,那么无论往何处都行不得。然而,人们为了生计,不得不在外奔波。在这种情况下,鹧鸪整日不辞辛苦地叫唤“行不得也哥哥”,这是为了谁呢?又有什么意义呢?通过这样的反问,诗人将对旅途的艰难愁苦推进到对世途的险恶崎岖的感叹,使诗的立意更加深刻。

诗中的关键句“遍地关山行不得”,含蓄地反映了清王朝封建统治下政治专横、文网森严、庶民百姓处世艰危的黑暗现实。这句话在诗中起到了转折生波的作用。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写景色和借鹧鸪声表达了旅途悲苦之情和对世途险恶的感叹。诗人选择了新颖的角度,通过反问的语气将意思翻进一层,使诗的立意更加深刻。诗中的关键句“遍地关山行不得”反映了封建统治下的黑暗现实。这首诗在审美上具有较高的价值。 《闻鹧鸪》鉴赏详情»

清代诗人尤侗的照片
尤侗

尤侗(1618年-1704年)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和戏曲家。他曾被顺治皇帝誉为“真才子”,康熙皇帝也称他为“老名士”。他的字是展成,早年自号三中子,后来又号悔庵、良斋、西堂老人、鹤栖老人、梅花道人等。他出生在苏州府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

康熙十八年(1679年),尤侗举博学鸿儒,被授予翰林院检讨的职位,并参与修撰《明史》,负责撰写了300多篇列传和《艺文志》5卷。他在翰林院工作了22年后,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告老归家。

尤侗的才华丰富,他的诗作充满了新颖的思想和幽默的谐谑。每一篇诗作一经问世,就广为传诵。他的著作也相当丰富,其中包括《西堂全集》。

康熙四十二年,康熙皇帝南巡时,尤侗得到了晋升,被授予侍讲的官职。他享年八十七岁,于同年去世。

猜您喜欢

鹭鸶

唐代 郑谷

闲立春塘烟淡淡,静眠寒苇雨飕飕。
渔翁归后汀沙晚,飞下滩头更自由。

踏莎行·二社良辰

宋代 陈尧佐

二社良辰,千秋庭院。翩翩又见新来燕。凤凰巢稳许为邻,潇湘烟暝来何晚。
乱入红楼,低飞绿岸。画梁时拂歌尘散。为谁归去为谁来,主人恩重珠帘卷。

孤雁二首·其二

唐代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