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俞樾的照片
俞樾

俞樾(1821-1907),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他是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俞樾是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同时也是章太炎、吴昌硕、日本井上陈政等人的师承者。

俞樾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中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后来,他受到咸丰皇帝的赏识,被任命为河南学政。然而,他因为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最终被罢官。之后,俞樾选择移居苏州,并专心致志于学术研究长达40余年。

俞樾的治学范围主要涵盖经学,同时也涉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甚至包括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多个领域。他的学识渊博,造诣深厚,被海内外以及日本、朝鲜等国的学者尊称为朴学大师。

最终,俞樾于1907年去世,享年86岁。他的学术成就和影响力在当时和后世都得到了广泛认可和赞赏。

废除中医

俞樾是近代中国主张废除中医的第一人。他提出了“医可废,药不可尽废”的观点,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两篇论著《废医论》和《医药说》中。这一思想的产生源于他对中医的理解和对家庭不幸的经历。

俞樾在治经之余,对中医药学也有所研究,并能够处方治病。他校读《素问》并做了札记,用考据学方法对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他的“废医存药”思想的产生埋下了理论的根苗。

然而,俞樾的家庭却经历了一连串的病患,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打击。从1860年开始,疾病和灾难接踵而至。先是大女婚后不久,丈夫突然病故,随后次子也染上了重病,几近成废。1872年,俞樾的长兄又突然病逝。不幸并未就此停息,而是继续袭扰这个家庭。

最让俞樾遭受重创的是他妻子姚夫人的去世、长子的早逝和次女的突然病逝。1879年四月,姚夫人病故,俞樾将她归葬杭州右台山,并在墓侧筑室与夫人日夜相守。从此以后,他的精神和意兴日渐衰退,著述之事也几乎停止了,只是记录平时所见所闻以消磨时光。

这些不幸的遭遇和家庭的悲剧成为了俞樾愤而议废医的直接原因。他对医学的失望和对中医的质疑促使他提出了“医可废,药不可尽废”的观点。他认为医学的治疗效果有限,但药物仍然有一定的疗效,因此主张废除医学但保留药物。

晚年的病弱和无助也是俞樾撰写《医药说》的重要动机。他在这本著作中详细阐述了他的医学观点和对中医的批评。他认为医学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无法解决一些顽固性疾病,而药物仍然有一定的疗效,因此应该废除医学但保留药物。

俞樾的“废医存药”思想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的争议和讨论。一方面,他的观点对于当时中医界来说是一种挑战和冲击,因为中医一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他的观点也得到了一些人的认同和支持,因为他的观点符合了一些人对于医学的质疑和对于药物疗效的认可。

总的来说,俞樾的“废医存药”思想是在他对中医的理解和对家庭不幸的经历的基础上形成的。他的观点对于当时的医学界来说是一种挑战和冲击,但也得到了一些人的认同和支持。无论如何,他的思想为近代中国医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探索。 俞樾废除中医详情»

故居

曲园——俞樾故居,是一座位于苏州市人民路马医科43号的历史建筑,被列为苏州市和江苏省的文物保护单位。这座故居建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俞樾亲自规划,共有30余楹的建筑,用作他的起居和著述之处。在居住区的西北方向,原本是一片隙地,俞樾以老子的“曲则全”为意,构建了一个曲尺形状的小园,取名为“曲园”。宅门上悬挂着李鸿章亲笔书写的“德清余太史著书之庐”匾额。

建筑的主要部分被称为“春在堂”,这个名字来源于一个故事:俞樾30岁时参加京城的殿试,曾国藩是他的主考官,出了一道诗题:“淡烟疏雨落花天”。大多数人都在“落花”这个悲伤的地方下功夫,而俞樾却写出了“花落春仍在”的句子。曾国藩对他的才华赞赏有加,将他列为部试的第一名,并推荐给咸丰皇帝,最终俞樾中了进士。俞樾深感曾国藩的知遇之恩,在寓居曲园时,曾国藩亲自为他书写了“春在堂”的匾额。同样是曾国藩的门下,也是同科进士的李鸿章在政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为曲园留下了一块“德清俞太史著书之庐”的匾额。面对这块匾额,人们不禁感叹当时对这两位子弟的评价: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拼命著书。

像大多数儒学宗师一样,俞樾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教育后人。他特地为孙子俞陛云编写了一本《曲园课孙草》的家教教材。俞陛云后来成为最后一个探花,实现了老人的心愿。俞樾的长子俞平伯也是学者,四代人中有三代都从事学术研究,可谓是家风未坠、书香门第。

曲园故居占地共2800平方米,正宅位于中央,自南向北分为五进,东侧还有若干配房,与正宅之间有相互沟通的备弄。西侧和北侧是亭园部分,形成了一个曲尺形状,半包围着正宅。正宅的门厅和轿厅都是三间。第三进是整个宅院的主厅,名为乐知堂,面宽三间,进深五界,是唯一采用扁作抬梁式建筑的大木结构,结构粗壮,装饰简洁。这里是俞樾接待贵宾和举行生日祝寿等喜庆活动的场所。第四和第五进是内宅,即居住用房,与主厅之间以封火山墙相隔,中间通过石库门相通。这些房间都是五间宽,东西对称,布局合理。

曲园故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价值吸引着众多游客。它不仅是俞樾的故居,也是一座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重要遗址。通过参观曲园,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俞樾的生平事迹和他对教育的重视,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和智慧。 俞樾故居详情»

介绍

俞樾:晚清学者的卓越贡献

俞樾(1821—1907)是晚清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和书法家。他出生在湖州府德清县城关乡南埭村,先后主讲过紫阳书院、杭州沽经精舍、德清清溪书院、菱湖龙湖书院等地。他的学识和才华吸引了海内外众多求学者,被誉为“门秀三千”。国学大师章太炎也是他的门生。俞樾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勤奋地著书立说,著有五百卷学术巨著《春在堂全集》。他曾经是清朝的进士,官至河南学政,后被罢官后侨居苏州,主讲紫阳书院。晚年又主讲杭州诂经精舍。他是晚清时期有影响力的学者,擅长经学、诗词、小说和戏曲的研究,他的笔记中包含了中国学术史和文学史的珍贵资料。

1850年,俞樾在清朝的殿试中名列第十九名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的职位,后来历任翰林编修、国史馆协修和河南学政。1856年,他参加了出棚考试,但后来被御史曹泽弹劾,指责他出题试士时割裂经文。据传他曾出过“王速出令反,国家将亡必有妖”等题目。由于涉嫌犯上,他被革职回乡,从此以读书教育和著书为生,终身不再仕途。1860年春,俞樾主讲苏州紫阳书院时,太平军攻克江南大营,他避乱于新市镇,曲园先生童米荪陪同他游览觉海寺,并对宋朝觉海禅寺的《雷部火》进行了考证。在他的著作《右台仙馆笔记》中,他写道:“吴兴德清新市镇觉海寺殿宇宏壮,唐时所建,巨材髹漆,积久剥落。”他还发现了倒书迹,其中有十余个字,如“酉、候、李、约、攸、利、火、谢、均、思、通”。这些字与岳阳楼的字大小相同,俞樾认为这是伐木人刻在木材上的标记,而不是神仙所为。他通过这一发现解开了几百年来无人能解释的谜团。

到了光绪中叶,俞樾又为新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他在苏州创办了新式学堂,为当地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学术研究,为晚清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学术成就和教育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他的著作也成为后人研究中国学术史和文学史的重要资料。

俞樾是晚清时期杰出的学者,他的学识广博,才华横溢。他的教育事业和学术研究为晚清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发现和研究成果为后人解开了许多谜团,他的著作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料。俞樾的一生充满了奋斗和追求,他的精神和学术成就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俞樾介绍详情»

成就

于隶书,他的书法造诣很高。他的隶书作品流传至今,被誉为晚清隶书的代表之一。他的隶书作品以工整、刚劲、有力为特点,字形端庄,笔画饱满,给人以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他的书法风格受到了晚清书法家的广泛赞赏和影响,对后来的书法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学识渊博:

俞樾的学识渊博,涉猎广泛。他对群经诸子、语文训诂、小说笔记等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他的学术造诣使他成为当时学界的重要人物,他的著作被广泛引用和研究。他的学识不仅体现在他的著作中,还体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他经常与其他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广泛涉猎各种学术领域,使他的学识更加丰富和全面。

对中国学术史和文学史的贡献:

俞樾的著作中包含了丰富的中国学术史和文学史的资料。他的笔记搜罗甚广,记录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这些资料对于研究中国学术史和文学史具有重要的价值。他的著作《春在堂全书》收录了他一生的著述,其中包括《小浮梅闲话》、《右台仙馆笔记》、《茶香室杂钞》等,共计500卷。这些著作成为后人研究晚清学术和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综上所述,俞樾是晚清有影响的学者,他在小说研究、经学研究和书法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他的学识渊博,著述丰富,对中国学术史和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他的隶书作品被誉为晚清隶书的代表之一,他的学术观对历史小说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他的贡献使他成为当时学界的重要人物,他的著作被广泛引用和研究,对后人的学术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俞樾成就详情»

感情世界

俞樾和他的结发妻子文玉的故事,展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和相互支持的精神。尽管俞樾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革命家的老师,但他也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好男人。他们的故事让人们对他们的人格和情感有了更深的了解。

俞樾和文玉是青梅竹马的表姐妹,他们在十九岁时结为夫妻。然而,由于家境困难和辗转流徙多年,他们无法给自己和孩子一个真正的家。尽管如此,文玉始终理解并安慰着俞樾,表示他们终将创造一个美好的家。

在俞樾考取功名之前的多年里,他四处教书,而文玉则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每次给俞樾写信时,文玉都会说家里一切都好,从不提及任何困难和压力。当俞樾得知自己考取第一名时,文玉在信中回复了一首诗,表达了对他的祝贺和提醒他要像梅花一样坚强。

然而,俞樾的仕途刚刚开始,他就因为被弹劾而罢官回乡,再也没有机会再次任职。尽管如此,文玉默默地陪伴着他,用温言软语安慰他,希望他能忘记胸中的苦楚。

1858年,他们一家定居苏州,俞樾从此专心致志地治学。多年的辛苦让文玉很早就开始掉牙,而俞樾则心痛不已,细心地照顾着妻子。

1874年,他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家,曲园建成了。然而,幸福的晚年并没有持续多久,文玉在1879年病倒了。她与俞樾道别时说:“我不能再起来了,你也已经是暮年了,请你好好保重自己。”1881年,六十一岁的俞樾也开始掉牙了,他将自己和文玉的落牙收集在一起,埋在杭州俞楼后面,取名为“双齿冢”。回忆起亡妻,俞樾的眼神迷离,仿佛回到了他们青梅竹马的时光。

俞樾和文玉的故事展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和相互支持的精神。尽管他们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们始终相互扶持,共同度过了一生。他们的故事让人们感受到了爱情和家庭的力量,也让人们对俞樾这位大学者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俞樾感情世界详情»

生平

俞樾,清代学者,生于1821年12月25日,出生在德清县城东门外乌牛山麓南埭圩(今城关乡金星村)。他于24岁时中举人,30岁时成为进士,并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的职位。咸丰二年,他被任命为编修,并与家人迁居北京南柳巷。

在清道光十年,俞樾被任命为河南学政,并在次年担任主考官。然而,七年七月,他被御史曹泽弹劾,指责他出的试题割裂了经文,因此被革职回到京城。八年春天,他南归苏州,在饮马桥居住,并与陈奂、宋翔凤等人切磋经学。

之后,俞樾先后在绍兴、上虞、宁波、上海等地展开了讲学活动。同治元年春天,他抵达天津。四年秋天,经两江总督李鸿章推荐,他被任命为苏州紫阳书院的主讲。六年冬天,他又被任命为杭州诂访经精舍的主讲。在此期间,他还讲学于菱湖龙湖书院、上海诂经精舍、德清清溪书院和长兴箬溪书院。

十三年,俞樾在苏州马医科巷购地建宅,他在屋旁的余地上建造了曲尺形的园林,凿池叠石,种植花木,并将其命名为曲园。此后,他经常往返于苏州和杭州之间。光绪二十四年,由于年老,他辞去了诂经精舍的讲席。

在他的生命的最后阶段,他再次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然而,在他32年的时候,于1907年2月5日去世,葬在西湖三台山东麓。在临终之前,他创作了10首留别诗,并留下了代讣辞行。

瑞安孙诒让在《哀世丈俞曲园》的挽联中称他为“一代硕师”,并认为他的名声应该与嘉定、高邮等地的学者相提并论。他希望俞樾能够享受长寿,并与乔松一样被人们所敬仰。然而,他却因为梦想破灭而感叹,读到俞樾的遗书时,他感到悲伤,泪水不禁流下。他称自己在过去的30年里一直受到俞樾的私淑,但他却感到自己无法与赵商、张逸之等学者相提并论。此外,他还提到了俞樾的父亲去世,以及他自己的孤独和无奈。最后,他表示俞樾的精神已经归于天际,他只能拿起三大帙的手墨,继续他的学术事业,而余生只能默默无声。 俞樾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