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慈铭(1830~1894)是晚清时期的一位官员和著名文史学家。他的初名是模,字式侯,后来改名为慈铭,字爱伯,号莼客,室名越缦堂,晚年自署越缦老人。他出生在会稽(今浙江绍兴)西郭霞川村。
李慈铭于光绪六年(1880年)中进士,后来担任山西道监察御史的官职。他多次上书封事,不畏权贵。他的日记连续记录了三十多年,其中包括了他的读书心得。他的学识渊博,继承了乾嘉汉学的传统,尤其在治经学和史学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因此被誉为“旧文学的殿军”。
李慈铭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都值得我们进一步了解和研究。
提到他购买各种各样的书籍,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等。他对书籍的热爱已经成为一种成瘾,他甚至为了购买书籍而借债。他的书房里摆满了书架,书籍堆积如山,他每天都会花很多时间阅读,对于他来说,书籍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李慈铭的嗜书成癖也影响了他的人际关系。他经常邀请一些文人学士到家中交流,讨论书籍和文化。他与许多知名学者和文人都有交往,包括梅兰芳祖父梅蕙仙的入室弟子朱霞芬。他们一起分享读书心得,互相启发,使得李慈铭的学识更加广博。
然而,李慈铭的嗜书成癖也给他带来了经济上的困扰。他的购书开销巨大,加上他在官场的不得志,导致他经常陷入债务之中。他不得不向朋友借钱,甚至卖掉一些贵重的物品来还债。尽管如此,他仍然无法抑制对书籍的渴望,他认为书籍是他的精神寄托,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李慈铭的一生充满了悲喜交加的经历。他在考场上屡屡受挫,但最终还是通过努力考中了进士。他与妻子的感情始终没有得到真正的升华,他的婚姻生活也没有带给他子嗣的喜悦。然而,他对书籍的热爱和追求却给他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和满足。
李慈铭的一生是一个典型的考场败将,他的考运不佳,但他却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最终取得了一些成就。他的嗜书成癖和对女色的追求使得他的生活充满了曲折和矛盾,但他对书籍的热爱却成为他生活中的一片明亮之光。他的一生告诉我们,无论遭遇怎样的挫折和困境,只要坚持自己的热爱和追求,就能找到生活的意义和快乐。
李慈铭轶事典故详情»
《越缦堂日记》是清代非常著名的日记之一,被誉为晚清四大日记之一,与《翁同龢日记》、王闿运的《湘绮楼日记》、叶昌炽的《缘督庐日记》齐名。这本日记在李慈铭还在世时就被广泛传抄,同治、光绪时期的文人圈内甚至有人说“生不愿做执金吾,惟愿尽读李公书”。《越缦堂日记》之所以备受学界青睐,一方面是因为李慈铭本人的声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日记本身的内容和价值。
这本日记的文字达到了数百万字,详细记录了清咸丰到光绪近四十年间的朝野见闻、人物评述、名物考据、书画鉴赏、山川游历以及北京等地的社会风貌等内容,为后代学者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日记中还记录了大量的读书札记,仿照《四库全书总目》的方式,撰写了书籍介绍和评论,内容涉及经史百家。此外,日记中还收录了李慈铭本人的诗词和骈文作品,对于研究他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越缦堂日记》对于其他文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胡适在他的日记中坦然承认自己重新开始写日记的兴趣是受到了《越缦堂日记》的影响。然而,也有人对这本日记持有相反的看法。鲁迅在《怎么写(夜记之一)》一文中说道:“《越缦堂日记》近来已极风行了。我看了却总觉得他每次要留给我一些很不舒服的东西。为什么呢?一是钞上谕,……二是许多墨涂,……三是早给人家看,钞,自以为一部著作了。我觉得从中看不见李慈铭的心,却时时看到一些做作”。不过,无论如何,《越缦堂日记》已经被列入台湾国中国文教材之一,显示了它在文化领域的重要地位。
《越缦堂日记》的出版历程非常曲折,前后历时六十多年。1894年末,李慈铭去世,留下了七十多册的日记手稿。当时,沈曾植、缪全孙等人曾极力推动将日记出版,曾经师事李慈铭的樊增祥甚至自称愿意亲自速刻日记手稿,但最终未能实现。直到1919年,在蔡元培、傅增湘、王幼山、王书衡等二十多位学者的共同捐助下,商务印书馆于1920年以《越缦堂日记》为名影印出版了后五十一册日记手稿(内容为李慈铭1863~1889年间的日记)。《越缦堂日记》影印出版后,受到了士林的热烈追捧,被誉为“日记之大观”、“文化瑰宝”。
李慈铭著作褒贬详情»
李慈铭是一位喜欢藏书的作者,他拥有多个藏书室,如“越缦堂”、“困学楼”、“苟学斋”、“白桦绛树阁”、“知服楼”等。这些藏书室里摆放着书柜和盆花,他自称“书可以读,花可以赏,二者兼得,其乐无穷”。他与大学士周祖培、尚书潘祖荫有着密切的书信往来。
尽管李慈铭的藏书数量不足万卷,但他的藏书以精品见称。他自称“于经史子集以及稗官、梵夹、诗余、传奇,无不涉猎而模放之”。他手校、手跋、手批的书籍就有200多种。他编纂了《越缦堂书目》,记录了800多种书籍;还有《会稽李氏越缦堂书目录》,由云龙辑有《越缦堂读书记》,记载了他阅读的990多种书籍。他的藏书中有很多印记,他认为“书籍不可无印记,自须色、篆并臻妍妙,故选不调朱,收藏家争相矜尚,亦惜书之一事也”。他拥有数十枚印记,如“越缦堂藏书印”、“白桦绛树阁清客”、“会稽李氏困学楼藏书印”、“萝庵黄叶院落”、“桃花圣解盫”、“道光庚戌秀才,咸丰庚申明经,同治庚午举人,光绪庚辰进士”等。
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对古籍的解释、史料的鉴定考证、人物的评价等方面有着精到的评述。他的经历和对清末政治事件的描述在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备受学者们的重视。他还著有《湖塘林馆骈体文抄》、《白桦绛树阁诗初集》、《重订周易小义》、《越缦堂词录》、《越缦堂经说》、《柯山漫录》、《后汉书集解》、《霞川花影词》、《十三经古今文义汇正》等作品。
1918年前后,李慈铭的后裔李钟俊和徐惟则整理了他的藏书,共有9000多册书籍和10多种手稿。1928年,这些藏书售予北京图书馆。
李慈铭是一位热爱藏书的作者,他的藏书不仅数量虽少但精品云集。他的著作和藏书对于研究古籍和历史事件具有重要的价值,他的藏书也为后人所珍视。
李慈铭藏书故实详情»
李慈铭是一位思想保守、追求学术和名节的学者和名士。他在任官期间对时政有所批评和建议,但思想上比较迂阔保守,坚持儒家的观念。他承袭了乾嘉汉学的风格,对经学和史学都有一定的成就。他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并在《越缦堂日记》中记录了自己的学术成果,备受世人重视。
李慈铭自称在创作方面最得意的是诗歌。他的诗集从道光二十四年到同治十三年,共收录了850首诗。这些诗主要反映了贫困的学者和困顿的名士的生活和心境,其中有很多描写山水风物和交游唱和的作品。至于表达感愤和不满的作品,如《庚申八月感事》、《出大沽口感事》、《庚午书事》、《京邸冬夜读书》等,数量较少。涉及太平天国的诗篇则表现了地主阶级的立场。
李慈铭认为学习诗歌的道路不能局限于某一家某一代。他主张广泛向前人学习,汲取他们的精华,随物赋形,创造自己的风格。他的诗歌大体上遵循自己的主张,广泛吸收各家之长,以写自身所遭遇的境遇和内心的感受,创造了一种清淡平直、不炫异惊人的风格。他的文章也强调骈文之美,认为文体应该符合韵律。此外,他还写了一些感怀身世的词作。
除了经史著述之外,李慈铭还刻有《越缦堂文集》、《湖塘林馆骈体文》、《白华绛跗阁诗初集》和《霞川花隐词》等著作。还有《杏花香雪斋诗二集》和《桃花圣解庵乐府》尚未刻印。其中,《杏花香雪斋诗》10集由中华书局出版,是吴道晋所编。
总的来说,李慈铭是一位思想保守、追求学术和名节的学者和名士。他在诗歌创作方面有一定的成就,主张广泛学习前人的精华,创造自己的风格。他的著作涉及经史、诗歌和骈文等多个领域,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
李慈铭文学成就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