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祺(1771—1834)是清代儒学家,字恭甫、介祥、苇仁,号左海、梅修,晚号隐屏山人。他出生于福建侯官(今福州)人。
陈寿祺于嘉庆四年(1799年)中进士,十四年(1809年)充会试同考官。由于父母殁后,他没有出仕,而是主讲鳌峰、清源书院多年。他在教学中积极传承儒学思想,培养了一批学生。
陈寿祺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左海全集》中。这部著作收录了他的许多文章和著作,内容涵盖了儒家经典的解读、政治理论、教育思想等方面。《左海全集》被认为是陈寿祺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对后世的儒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寿祺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去世,享年64岁。他的去世对当时的学术界和他的学生们都是一次巨大的损失。然而,他的学术思想和著作仍然流传至今,对后世的儒学研究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陈寿祺是清朝时期的一位学者,他生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卒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享年六十四岁。他家住在黄巷,与梁章钜家相邻。陈家世代务农,但陈寿祺的祖父陈起龙决定放弃农业,专心读书。他的父亲陈鹤书是一位经学教授,每年都会有学生来向他学习。陈寿祺从小就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五岁时就开始学习,他不喜欢玩耍,也不喜欢下棋,只是专心地读书。六岁时,他开始跟随名师周立岩学习,十五岁时成为县学生员,师从大儒孟超然。孟超然非常看重他,并预言:“十年后,福建会出现一位通才,那就是陈寿祺。”十八岁时,陈寿祺上交了一篇名为《福康安百韵诗》的作品,并附上了序言,这篇作品被誉为才子之作。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陈寿祺中举人。嘉庆四年(1799年),他前往京城参加进士考试,但他的初试卷被分房考官扣留,幸好座师阮元向主考大学士朱珪极力推荐,才得以录取。陈寿祺成为进士后,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之后又被授予编修的职务。在京期间,他与武进的张惠言、高邮的王引之一起致力于经学的研究,他们三人的名字在治经学方面享有盛誉。不久之后,陈寿祺请假回到福建省探望家人,在途中经过杭州时,座师阮元恰好担任浙江巡抚,他留下陈寿祺主讲杭州敷文书院,并兼任诂经精舍的教授。阮元组织了一群人编纂了数万卷的《经郛》,其中的义例都请陈寿祺拟定。陈寿祺还自己撰写了《五经异义疏证》,这本书成为了当时经学领域的名著。
嘉庆八年(1803年),陈寿祺结束了在京城的工作,返回福建省。次年,他被任命为广东乡试的副考官。嘉庆十二年(1807年),他又担任了河南乡试的副考官,亲自阅卷了二、三场的所有试卷。嘉庆十四年(1809年),他成为了会试的同考官,考核结果为一等,被记名为御史。嘉庆十五年(1810年),陈寿祺的父亲去世了,他连夜赶回家,决定不再出仕,专心照顾年迈的母亲,当时他只有40岁。
嘉庆十七年(1812年),福建巡抚张师诚入朝,皇帝命令他将御制的《全史诗》带回来由学者编定,张师诚请陈寿祺负责主持,陈寿祺按时完成了任务,并在编定过程中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孝服期满后,陈寿祺前往泉州主讲清源书院,他在那里教授经学已经有了十年的时间。当时,清源书院经常成为过境官员的旅舍,对学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陈寿祺写信给督抚请求禁止书院招待过往官员,并要求通知本省各府、州、县,不得再以书院招待过往官员,这样的风气就此绝迹。
道光二年(1822年),陈寿祺因母亲去世而回到家乡,服满孝服后,他前往福州鳌峰主讲。
陈寿祺人物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