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沅(1730~1797)是清代的一位官员和学者。他的字是蘅蘅,也有字秋帆,因为他曾经跟随沈德潜学习于灵岩山,所以自称为灵岩山人。他出生在镇洋(今江苏太仓)。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毕沅参加科举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的职位。乾隆五十年(1785年),他累积了一系列的官职,最终成为河南巡抚,第二年又被提升为湖广总督。嘉庆元年(1796年),他被赏识为轻车都尉世袭。
毕沅在去世后被追赠为太子太保,并且获得了赐祭葬的待遇。然而,两年后,因为一起案件的牵连,他的家被抄家,并被革去世职。
毕沅在经史、小学、金石和地理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无所不通。他续写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成为《续资治通鉴》一书的作者。此外,他还著有《传经表》、《经典辨正》和《灵岩山人诗文集》等作品。
文章标题:毕沅:才子全靠慈母教,代人值班忠厚得福
文章内容:
毕沅是一位才子,他的成就离不开他的慈母张藻的教育。在毕沅幼年失去父亲后,张藻成为他唯一的依靠。张藻是一位才女,不仅擅长诗词,而且学识渊博,还著有《培远堂集》。在张藻的调教下,毕沅在6岁时就能读《诗经》和《离骚》,10岁时已经通晓声韵,善于作诗文。为了进一步拓宽毕沅的视野,张藻亲自将他送到苏州灵岩山,拜著名学者沈德潜和经学大师惠栋为师。后来,毕沅中状元成为官员,离开京城到陕西任巡抚。张藻以母亲特有的情怀,为他写下了54句270言的《训子诗》,殷切期望他能不负所学,不忘初心,为家门争光。张藻病故后,乾隆皇帝特赐御书“经训克家”四字褒扬。为了铭记母亲和皇上的恩赐,毕沅将自己的室名称作“经训堂”,并将自己的诗文集命名为《经训堂集》。
除了才子的一面,毕沅还展现了他忠厚的品质。在他任职军机处期间,他与同事诸重光、童凤三等人都是举人身份。为了有更好的前程,他们三人都参加了乾隆二十五年的礼部会试。考试结束后,他们回到军机处继续办理公务。会试发榜的前一天晚上,轮到诸重光值夜班,但他急于知道考试结果,就毫不客气地要求毕沅代替他值夜班。毕沅不明白他的原因,便问他为什么。诸重光解释道:“问题很明显,要中状元书法必须过关。我的书法比你好,如果明天放榜我中了,还有殿试夺魁的希望,需要提前准备。你的书法水平中下,即使明天榜上有名,难道还想夺得前三名吗?”毕沅虽然也很想知道考试结果,但他觉得诸重光的分析有道理,于是答应了他的请求。当晚,毕沅接到了一份有关新疆屯田的奏折,他闲坐无事,便反复阅读了几遍,对其中的内容已经烂熟于心。第二天会试发榜,毕沅、诸重光和童凤三人都中了贡士。几天后,他们一起参加了殿试。当时乾隆皇帝计划在新疆进行屯田,因此亲自出了与新疆屯田有关的“策问”题。一般士子对此一筹莫展,但毕沅因为之前阅读的奏折内容已经烂熟于心,所以回答得非常顺利。
毕沅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就离不开家庭的培养和教育。他的母亲张藻是一位才女,她的教育为毕沅的才华和学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毕沅自己的忠厚品质也为他赢得了好运。他在代人值班时,能够专心处理公务,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这种忠厚的品质也使他在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毕沅的故事给我们上了一堂人生课,告诉我们要珍惜家庭的教育,坚守自己的品质,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成功。
毕沅轶事典故详情»
湖北省军需钱粮,私自扣留军饷,严重侵害了官兵的利益。此事暴露了清朝廷在军费管理方面的腐败问题,引起了嘉庆帝的极大愤怒。
嘉庆帝在上谕中指出,镇压白莲教起义已经耗费了巨额军费,而这些军费中的一部分却被贪污腐败的官员私自侵吞。他特别点名批评了前任两湖总督毕沅,称其为罪魁祸首。嘉庆帝表示,如果毕沅还活着,他将立即处死他以正国法,并将其家产全部充公。
嘉庆帝的上谕显示了他对贪污腐败行为的严厉态度。他认为,贪污军饷不仅是对官兵利益的侵害,更是对国家财政的浪费。他要求严肃查处贪污行为,以维护清朝廷的形象和权威。
此外,嘉庆帝还指出,湖北省是白莲教起义的发源地,而清军的贪污行为也起源于湖北。他对湖北的军费管理问题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并要求加强监督和审计,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嘉庆帝的上谕对于清朝廷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揭示了清朝廷在军费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展示了嘉庆帝对贪污腐败行为的零容忍态度。这一事件对于清朝廷的军事和财政改革具有警示作用,也为后来的清朝廷在军费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总的来说,嘉庆帝对湖北军费贪污事件的严厉批评和处理,体现了他对清朝廷的忠诚和对国家财政的关注。这一事件也为后来的军费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对于清朝廷的治理和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毕沅死后抄家详情»
文章标题:乾隆时期的藏书家毕沅及其藏书珍品
文章内容:
乾隆二十五年,毕沅以进士身份进入翰林院担任修撰,后来被调任甘、陕等地为官。乾隆五十三年,他升任湖广总督,并与学者章学诚建立了深厚的交情。在同年底,章学诚来到武昌署投入了毕沅的幕下。毕沅在武昌水陆街选择了一座公馆,将自己的私人藏书20万卷交给章学诚编书修志。经过努力,他们完成了《麻城通志》、《湖北通志》、《史籍考》等著作。毕沅在经史、书画、小学、金石、诗文、地理等学科上都有深厚的造诣。他搜罗了秦中地区的文献1500余种,用于编撰《关中金石记》。他家中有“经训堂”和“灵岩山馆”,是他藏书的地方。他还编撰了《经训堂书目》。他们还共同校理了《经训堂丛书》,收录了21种书籍,这是一部由名家注释、校订重要古籍的汇刻,质量很高,被藏书家称为善本收藏。其中,《山海经》、《吕氏春秋》、《释名疏证》等校本尤为精良。其他如《长安志》、《晋泰康三年地记》等书籍,流传极少,是考证西北古史地所必备之书。他们还刊刻了多种图书。藏书上有“毕沅审定”、“秋帆珍赏”、“经训堂珍藏印”、“秋帆书画图章”、“毕沅鉴藏”、“毕沅一字湘蘅”等印记。毕沅还著有《传经表》、《续资治通鉴》(其中有很多是章学诚的作品)、《山海经晋书地理书校注》、《西安省志》、《关中胜迹图记》、《关中中州山左金石诸记》、《灵岩山人诗文集》等著作。他的弟弟毕泷,字涧飞,号竹痴,也是一个藏书家,收藏了许多宋元明人的珍品。他的藏书上有“娄东毕泷涧飞氏藏”、“毕泷校定本”、“毕泷真赏图书”、“太仓毕氏静逸庵图记”等印记。
毕沅是乾隆时期的一位著名藏书家,他的藏书珍品丰富多样,涵盖了经史、书画、地理等多个领域。他与章学诚的合作使得许多重要古籍得以修订和注释,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他的弟弟毕泷也是一位藏书家,他们共同的藏书珍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毕沅藏书故实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