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沅的轶事典故

轶事典故
文章标题:毕沅:才子全靠慈母教,代人值班忠厚得福

文章内容:

毕沅是一位才子,他的成就离不开他的慈母张藻的教育。在毕沅幼年失去父亲后,张藻成为他唯一的依靠。张藻是一位才女,不仅擅长诗词,而且学识渊博,还著有《培远堂集》。在张藻的调教下,毕沅在6岁时就能读《诗经》和《离骚》,10岁时已经通晓声韵,善于作诗文。为了进一步拓宽毕沅的视野,张藻亲自将他送到苏州灵岩山,拜著名学者沈德潜和经学大师惠栋为师。后来,毕沅中状元成为官员,离开京城到陕西任巡抚。张藻以母亲特有的情怀,为他写下了54句270言的《训子诗》,殷切期望他能不负所学,不忘初心,为家门争光。张藻病故后,乾隆皇帝特赐御书“经训克家”四字褒扬。为了铭记母亲和皇上的恩赐,毕沅将自己的室名称作“经训堂”,并将自己的诗文集命名为《经训堂集》。

除了才子的一面,毕沅还展现了他忠厚的品质。在他任职军机处期间,他与同事诸重光、童凤三等人都是举人身份。为了有更好的前程,他们三人都参加了乾隆二十五年的礼部会试。考试结束后,他们回到军机处继续办理公务。会试发榜的前一天晚上,轮到诸重光值夜班,但他急于知道考试结果,就毫不客气地要求毕沅代替他值夜班。毕沅不明白他的原因,便问他为什么。诸重光解释道:“问题很明显,要中状元书法必须过关。我的书法比你好,如果明天放榜我中了,还有殿试夺魁的希望,需要提前准备。你的书法水平中下,即使明天榜上有名,难道还想夺得前三名吗?”毕沅虽然也很想知道考试结果,但他觉得诸重光的分析有道理,于是答应了他的请求。当晚,毕沅接到了一份有关新疆屯田的奏折,他闲坐无事,便反复阅读了几遍,对其中的内容已经烂熟于心。第二天会试发榜,毕沅、诸重光和童凤三人都中了贡士。几天后,他们一起参加了殿试。当时乾隆皇帝计划在新疆进行屯田,因此亲自出了与新疆屯田有关的“策问”题。一般士子对此一筹莫展,但毕沅因为之前阅读的奏折内容已经烂熟于心,所以回答得非常顺利。

毕沅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就离不开家庭的培养和教育。他的母亲张藻是一位才女,她的教育为毕沅的才华和学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毕沅自己的忠厚品质也为他赢得了好运。他在代人值班时,能够专心处理公务,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这种忠厚的品质也使他在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毕沅的故事给我们上了一堂人生课,告诉我们要珍惜家庭的教育,坚守自己的品质,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成功。

诗人毕沅的照片
毕沅

毕沅简介: 毕沅(1730~1797)是清代的一位官员和学者。他的字是蘅蘅,也有字秋帆,因为他曾经跟随沈德潜学习于灵岩山,所以自称为灵岩山人。他出生在镇洋(今江苏太仓)。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毕沅参加科举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的职位。乾隆五十年(1785年),他累积了一系列的官职,最终成为河南巡抚,第二年又被提升为湖广总督。嘉庆元年(1796年),他被赏识为轻车都尉世袭。

毕沅在去世后被追赠为太子太保,并且获得了赐祭葬的待遇。然而,两年后,因为一起案件的牵连,他的家被抄家,并被革去世职。

毕沅在经史、小学、金石和地理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无所不通。他续写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成为《续资治通鉴》一书的作者。此外,他还著有《传经表》、《经典辨正》和《灵岩山人诗文集》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