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224年—287年)是西晋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和政治家。他出生于四川彭山的犍为武阳,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由祖母抚养长大。李密对祖母孝敬甚笃,因此在乡里名声很好。
李密师从著名学者谯周,广泛涉猎五经,尤其精通《春秋左传》。他最初在蜀汉担任尚书郎,后来蜀汉灭亡后,晋武帝召他为太子洗马。然而,李密因为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辞去了这个职位。
之后,李密历任温县令和汉中太守。然而,他后来被免去官职,最终在家中去世。他的著作《述理论》共有十篇,但未能流传下来。
李密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是《陈情表》,这是一篇致力于为自己辩护的奏疏,表达了他对晋武帝的忠诚和对国家的忧虑。关于李密的生平,主要的记载可以在《华阳国志》和《晋书》中找到。
位地方官员。然而,他在任期间,以清廉正直、勤政爱民的作风,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赞誉。
李密在汉中任职期间,积极推行改革,努力提升地方经济和民生福祉。他注重农田水利的建设,修筑水渠,开辟灌溉,提高了农田的产量。他还积极发展商业贸易,鼓励人民创业致富。他实行公平的税收政策,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李密在治理汉中的同时,也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兴办学校,提供教育资源,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人才。他还注重文化传承,保护和弘扬汉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使汉中成为文化繁荣的地方。
李密的政绩和作风得到了晋武帝的赞赏和肯定。晋武帝多次表彰他的功绩,提拔他担任重要职务。李密以其清廉正直的品质和卓越的才能,成为当时政治舞台上备受瞩目的人物。
然而,李密的一生并不顺遂。他在晋武帝去世后,因为与新皇帝的关系不和,被贬为庶人。他在贬谪期间,仍然保持着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不断努力学习和思考,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
李密是一位具有高尚品质和卓越才能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以孝敬祖母、勤政爱民的精神,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他的名字,传承他的精神。
西晋·李密人物生平详情»
历史。这里的孝文化石刻艺术走廊,将李密的故事和孝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李密,西晋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故乡位于四川眉山市彭山县保胜乡。保胜乡是一个丘区农业乡,但同时也拥有丰富的矿藏资源,如天然气、页岩、红石、矿泉水和芒硝等。李密的故乡龙安村距离保胜乡约7公里,这个小村庄四面环山,九峰罗列,景色优美。
龙安村得名于这里的龙门寺,这座寺庙始建于唐代,是李密的故居所在地。寺庙前有一块雕着精美龙图案的石碑,上面刻着道光二十八年(1848)的一道圣旨,说明了重修龙门寺的事宜。据说,李密在复归仕途后,任太守期间,在自己的故乡主持修建了这座寺庙。然而,事实上,龙门寺兴建于唐朝贞观年间,明朝成化二年(1866年)重建,后来又遭到毁灭。直到清末,道光皇帝颁发圣旨,龙门寺才得以再次重建。寺庙在“文化大革命”中再次遭到毁灭,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重新修建。
龙门寺的旁边竖立着李密的雕像。据说,寺外原是李密故宅的荷塘,荷塘上还有一座三孔古石桥,但现在已经荒废。虽然龙门寺是李密的故居,但李密却葬于彭山县凤鸣镇的龙门桥村。可惜的是,李密的墓在1965年改土中被毁去。
在龙门寺的大雄宝殿殿右,山崖上刻着“李密故里”四个红色大字以及一个巨大的“孝”字,这就是孝文化石刻艺术走廊。这条走廊长达200米,天然绝壁上镌刻着历代颂扬李密孝笃和他的《陈情表》的诗词,还有再现李密生平和他孝顺祖母的浅浮雕组图。漫步于绝壁之下,静静观赏《陈情表》和李密的事迹,感受中国书法和壁画的无穷魅力,也能深刻领悟中华孝文化的伟大。
龙门寺和孝文化石刻艺术走廊,是眉山市彭山县的一大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这里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欣赏李密的故事和孝文化的展示,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总之,李密的故乡龙安村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地方。龙门寺和孝文化石刻艺术走廊是这个地方的亮点,它们展示了李密的故事和中华孝文化的伟大。无论是欣赏自然风光还是领略传统文化,这里都能给人们带来深刻的体验和启发。
西晋·李密故里详情»
李密:一位忠诚的臣子
李密是西晋时期的一位重要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满了忠诚和奉献,他的名字也因为他的一篇文章《陈情表》而被后人广为传诵。
在魏灭蜀后,邓艾成为了征西将军,他急于稳定人心,聘请李密为主簿。然而,李密却坚决地辞去了这个职位。邓艾的傲慢和骄横已经让他感到胆寒。邓艾初入成都时,人们称他为“蜀人”,但最终却被人们嘲笑。晋泰始三年,晋武帝诏令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各地的郡县纷纷催促。然而,李密的祖母已经96岁高龄,他无法应命。于是,他写下了《陈情表》,这篇只有475字的文章至今仍被广为传诵,影响深远。文章中的一些词句如“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至今仍经常被引用。
《陈情表》全文使用了29个“臣”字,除了两处指向朝臣的“前太守臣逵”和“后刺史臣荣”,其余27个“臣”字都是李密自称。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普适逻辑下,这让晋武帝非常赞赏。更重要的是,这份“陈情”不仅免去了李密的死罪,还感动了君王的心。
在李密的祖母去世后,他已经没有借口了,他履行了在《陈情表》中的承诺。他先后担任温县县令、尚书郎、汉中太守等职位。在任期内,他在汉中勉县倡建了武侯祠。某天,他酒后写下了一首诗:“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中无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这激怒了晋武帝,李密被免官回乡。实际上,在此之前,他在温县时曾与人书信,写道:“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差一点被人举报。
公元287年,李密在保胜龙安去世,他的好友安东将军胡熊和皇甫士安主持了他的葬礼。
李密是一位忠诚的臣子,他在面对邓艾的傲慢和晋武帝的诏令时,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他的《陈情表》不仅表达了他对祖母的孝心,也展现了他对国家和君王的忠诚。他的一生充满了奉献和牺牲,他的名字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西晋·李密轶事典故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