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恽,字文畅,生于宋泰始元年(465年),卒于梁天监十六年(517年)。他是南朝梁著名的诗人、音乐家和棋手,祖籍河东解州(今山西运城)。
在梁天监元年(502年),萧衍建立了梁朝,柳恽被任命为侍中,并与仆射、著名史学家沈约等人共同制定了新律。在朝中,他历任散骑常侍、左民尚书、持节、都督、仁武将军、平越中郎将以及广州(今广东广州)刺史。他还曾两次出任吴兴(今浙江吴兴县)太守,以清静的政绩受到人民和官员的敬爱。
柳恽在梁天监十六年 (517年)去世,享年53岁。他被追赠为侍中和中护军。
柳恽,南齐时期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父亲是南齐尚书令柳世隆,兄长是梁朝尚书左仆射柳惔。从小受到父亲和兄长的影响,柳恽勤奋好学,才华出众,备受赞誉。
柳恽的才华引起了齐竟陵王萧子良的注意,他邀请柳恽在朝中担任法曹行参军,并对他赏识有加。后来,柳恽在齐武帝时期担任太子洗马的职位,但因为父亲去世而辞去官职回乡。
从齐武帝开始,南齐宗室内部不断发生争斗和杀戮。在齐和帝中兴元年(501年),雍州刺史萧衍率军进攻建康,柳恽主动投降,被封为冠军将军、征东府司马。当时,齐东昏侯还未投降,士兵们仍在苦战。柳恽向萧衍建议攻下石头时,他先收集图籍,对百姓宽大为怀。萧衍同意了他的建议,并让他前往荆州迎接齐和帝萧宝融,并任命他为相国右司马。柳恽从此开始效忠于梁朝。
梁天监元年(502年),萧衍建立了梁朝,柳恽被任命为侍中和仆射,与著名史学家沈约等人共同制定新律。之后,他历任散骑常侍、左民尚书,还担任过持节、都督、仁武将军、平越中郎将以及广州刺史。他还曾两次出任吴兴太守,以清静的政绩赢得了人民和官员们的赞赏。柳恽在梁天监十六年(517年)去世,享年53岁。他被追赠为侍中和中护军。
柳恽是南齐时期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才华和忠诚为他赢得了许多机会和荣誉。他在政治和军事领域都有出色的表现,为梁朝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去世使人们感到惋惜,但他的名字和事迹将永远被铭记在历史中。
柳恽生平详情»
柳恽是齐梁时期备受赞誉的诗人之一。他年轻时以擅长赋诗而闻名,晚年在吴兴任官期间也创作了许多诗篇。他的名篇《江南曲》是在汉乐府诗的影响下创作的一首有代表性的五言诗。这首诗描绘了妻子见到久别的丈夫时半喜半忧的复杂心理。
诗中细致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将景物与情感融合在一起。特别是起句“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被后人奉为典故引用。《江南曲》与吴筠的《小垂手》和梁简文帝的《夜曲》一起,被视为五言律诗的起源。
柳恽的其他诗句也很有影响力,比如《捣衣诗》中的“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以及《从(梁)武帝登景阳楼》中的“太液沧波起,长扬高树秋。”这些诗作通过描写素朴的事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深受诗歌评论家的赞赏。
《独不见》是柳恽的另一首风格独特的诗作,写出了失意和惆怅的情感。柳恽的诗句是梁代五言宫体诗的代表作品。他的风格自然朴素,深情含蓄,毫不雕饰。
柳恽的大部分生活都在宫廷和贵族周围度过,他的诗句不可避免地迎合了君主和贵族的兴趣。他描绘了宫廷中的花草、树木和服饰等,以满足皇帝和贵族的娱乐需求。梁武帝每次举行宴会,都会让柳恽赋诗,他们互相唱和,以诗歌来增添欢乐。柳恽的诗句广为流传,著名文学家王融将他的诗句写在书斋的墙壁上,还写在他钟爱的白团扇上。
柳恽晚年与文学家吴筠关系密切。吴筠的诗文具有清雅之气,被称为“吴筠体”。在吴兴,柳恽“召(吴筠)补主薄,日引与赋诗。”他们互相赠诗,表达了友情。柳恽的诗风清新秀美,风格健康,对当时的诗坛有一定的影响。
柳恽的诗文被收录在《柳吴兴集》中,共有12卷,南宋末期仅存1卷,其他已经失传。他的少量诗文散见于《艺文类聚》、《初学记》和《玉台新咏》等文集中。近代学者严可均辑录了他的一篇文集《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逯钦立辑录了他的18首诗作《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柳恽年轻时学习弹琴,他的父亲是一位世界闻名的琴手,对他进行了指导和熏陶。后来,他又拜嵇元荣和羊盖等著名琴手为师。他天资聪颖,琴技精湛,名声远播。有一次,萧何请他弹琴,他的琴声使得萧何感动不已,称赞他是“琴中之王”。柳恽的琴艺在当时非常有名。
柳恽成就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