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澈,北宋末江右人布衣,字德明,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他在少年时就对世事充满兴趣,言辞气势宏大,慷慨激昂,不屈不挠。靖康初年,他应诏上疏,奏论朝廷的弊政问题,提出了三十多个建议,还陈述了十个安边御敌的策略。当金兵南侵时,他徒步赶往行在地,跪在皇宫前上书,力痛斥和议。建炎元年八月,他与陈东同时被杀,年仅三十一岁(《宋史》本传中误作年三十七岁)。绍兴时期,他被追赠为秘阁修撰。
欧阳澈,字德明,是宋朝时期的一位爱国志士。他出生于崇仁县青云,性格坚毅,敢于直言,虽然身份低微,却对国家事务充满责任感。他经常谈论世事,见识敏锐,能够准确地指出时弊,他的忧国悯时之心源于他的本性。
在靖康元年,金兵大举攻打宋朝,宋兵节节败退。欧阳澈出于爱国之心,向朝廷上书提出了“安边御敌十策”,但被州官扣下不给转呈。他还针对朝廷的弊政,上书钦宗,提出了保邦御敌、罢免卖国害民的奸臣等十件重要事项。然而,此时金兵已攻破汴京,钦宗被迫赴金营求和。金人提出苛刻条件,迫使宋朝订立了城下之盟。欧阳澈得知消息后非常愤慨,他说:“我能口伐金人,强于百万之师,愿杀身以安社稷。如果上面不相信,请质子女于朝,我愿去金营迎接亲王。”众人都笑他痴狂,但他不理会,独自徒步北上。
靖康二年五月,康王赵构在南京即位,是为高宗。欧阳澈徒步到达南京后,上书力言李纲不能罢相,主和派黄潜善、汪伯彦、张浚等人不可重用,并请求高宗亲自征战,以迎接二帝。他的言辞激烈,遭到佞臣黄潜善等人的诬陷,指控他“语涉宫禁”。高宗大怒,将他和太学生陈东一起斩首,年仅31岁。他曾经说过:“我不是不知道危险,但我愿意以身体来保护天下。”果然如他所言。
尚书右丞许翰听说欧阳澈等人被杀后,非常震惊,他努力争取免职,并为陈东和欧阳澈撰写了哀辞。绍兴四年,高宗被金兵赶至杭州后,才意识到自己不应该杀死欧阳澈等人,于是追赠欧阳澈为秘阁修撰。
欧阳澈的诗作收录在《欧阳修撰集》中,共有7卷。其中的诗集《飘然集》有三卷。嘉定十七年,抚州通判胡衍义将欧阳澈的靖康三书整理并刻印成六卷。这些资料见于本集的卷首,同时也可以在《宋史》卷四五五中找到相关传记。
以上是关于欧阳澈的一些介绍,他是一位忠诚的爱国者,为国家的安危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他的事迹和诗作都是我们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欧阳澈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