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渊(1190—1257年),字道父,号退庵,是吴柔胜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于宣州宁国(今属安徽)。大约出生于宋光宗绍熙初年,去世于理宗宝祐五年,享年约六十八岁左右。
吴渊于嘉定七年中考中进士,后被调任建德主簿。当时丞相史弥远在馆中留他,并打算任命他为开化尉,但吴渊谦虚地谢绝了,称自己刚刚得到一个官职,不敢急于晋升。史弥远于是不再强迫他。后来,吴渊历任兵部尚书、进端明殿学士、江东安抚使,并被封为金陵公,后来又被调任福州知府和福建安抚使,并被赐予祠堂。他还在战斗中表现出色,因此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然而,不久之后,吴渊去世。
吴渊著有《退庵集》、《退庵词》、奏议及易解等著作,他的传记《宋史本传》也流传至今。
吴渊,字柔胜子,号潜兄,是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于嘉定七年(1214年)中进士,后历任州县知州和秘书丞。他曾出任江州知州,并历任江淮荆浙福建广南都大提点坑冶、镇江府兼淮东总领等职务。
在嘉熙二年(1238年),吴渊被任命为太平州知州兼江东转运使,后改任隆兴府知府、江西安抚使兼转运副使。他还曾担任江西安抚使兼江州知州、沿江制置副使兼平江府知府、浙西提点刑狱以及太平州知州等职务。后来,他晋升为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兼建康府知府。之后,他被调往福州担任福建安抚使。
吴渊还曾担任荆湖制置大使,知江陵府兼夔路策应大使。宝祐五年,他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但不久后去世,享年六十八岁。他的文集《退庵文集》已经失传,现存的是《退庵遗集》一卷。《宋史》卷四一六中有关于他的传记。
吴渊的诗作以清顾氏读画斋《南宋群贤小集》本为底本,校以《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本。他的一些诗作也被收录在其他文集中。
吴渊介绍详情»
吴渊:一个忠诚正直的官员
吴渊初任建德县簿时,就展现出了他的才干和正直。丞相史弥远与他长谈一日后,对他的才干赞不绝口,欲任命他为开化县尉。然而,吴渊却以“甫得一官,何敢躁进?”为由婉言谢绝了这个任命。史弥远称他为“国器也”,可见他的才干备受赞赏。
吴渊为官公道正派,清正廉明。在任建德县簿期间,他处理了江东九郡的冤案,让百姓们纷纷请求将案件送到他这里来审理。他为老百姓伸张正义,洗清了冤曲,深得百姓拥戴。
后来,吴渊被任命为提点浙西刑狱。衢州、严州盗贼四起,吴渊调遣将士,成功平息了盗贼,为朝廷立下了功劳。他的表现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升为朝官,先任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兼左司,后来又担任了右文殿修撰、枢密副都承旨兼右司兼检正等职位。
在朝廷准备进兵中原的时候,丞相郑清之拟采取“据关守河”的策略,但吴渊却坚决反对。他认为国家力量不足以取得胜利,即使取得胜利也无法守住。不久之后,中原战事果然不如吴渊所料,郑清之向吴渊引咎并致谢。这次事件使吴渊的声望更加提高。
吴渊先后担任了工部、兵部、户部侍郎,镇江知府兼总领,太平知州兼江东转运使,隆兴知府,江西安抚使兼转运副使,宝章阁直学士,华文阁直学士,兵部尚书,工部尚书等职位。他尽职尽责,关心朝政,提出了许多有益于国家的建议,得到了朝廷的赞许。
吴渊在几处任所连续遇到了大灾,但他全力慰抚赈济。在任太平知州时,40余万流民涌入太平境内,他将他们编成“什伍”,给予赈济,并且禁止当地土著人侵犯他们,使流民得以安定。与此同时,其他州县经常发生流民放火抢劫事件,唯独太平州境内安然无恙。在任隆庆知府、镇江知府和平江知府时,吴渊也多次赈灾,使187万余灾民得以存活。
吴渊的军事才能也得到了朝廷的赏识。在南宋会合蒙古灭金后,蒙古军向南宋连续进攻。吴渊创办了团练,建立了多个寨子,组织丁壮为伍,使他们能够相互支援。他的军事布置得到了朝廷的认可。
吴渊是一个忠诚正直的官员,他在各个职位上都尽职尽责,关心百姓,关心朝政。他的才干和正直得到了朝廷和百姓的赞赏。他的事迹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让我们明白,只有忠诚正直,才能得到真正的赞赏和尊重。
吴渊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