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鲁威(生卒年不详)是一位蒙古族人,字叔重,号东泉。他曾担任南剑太守、经筵官和参知政事等职务。阿鲁威擅长诗歌创作,尤其擅长散曲。他的散曲作品传世至今,可以在《阳春白雪》、《乐府群珠》等书中找到。然而,关于阿鲁威的出生和死亡年份,目前没有详细的记录。
阿鲁威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官员。他在元仁宗和英宗执政时曾担任延平路总秘和泉州路总管,后来受命入朝担任经筵官。他在泰定年间还担任翰林侍讲学士的职务,并为泰定帝讲解了《世祖圣训》和《资治通鉴》等重要著作。
阿鲁威的家族居住在杭州,他自己也在那里定居。他被李昱聘为西宾,享受了一定的地位和待遇。他的诗歌才华和音乐才能也备受赞赏,被明代的朱权评价为“如鹤唳青霄”。
然而,阿鲁威的一生并不一帆风顺。在至元二年(1336),他因卷入平江路总管道童案而被冤枉入狱,不久后才被平反。尽管如此,他仍然选择了在杭州过上了闲居的生活。
阿鲁威的诗歌作品现在已经失传,但元代的杨朝英在他的《阳春白雪》中收录了他的十九首小令。这些小令情感深沉,质朴自然,格调旷达豪迈。
阿鲁威是元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才华和贡献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尽管他经历了一些挫折和冤屈,但他的作品和精神依然在人们心中流传。
阿鲁威生平详情»
阿鲁威是一位修养深厚、才华横溢的文人,他擅长创作散曲,被誉为散曲七十大家之一。在《太和正音谱·古今群英乐府格势》一书中,他的词曲风格被形容为“如鹤唳青霄”,可见其作品的高超水平。然而,可惜的是,阿鲁威的作品并没有广泛传世,现存的散曲只有19首。
阿鲁威创作的散曲中,最为著名的是《蟾宫曲》,共有16首。这些曲子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词句,赢得了众多乐迷的喜爱。另外,他还创作了两首《湘妃怨》和一首《寿阳曲》。这些作品展现了阿鲁威丰富的创作才华和对音乐的独特理解。
除了是一位杰出的散曲作家,阿鲁威还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育家。在元泰定年间,他曾担任翰林侍读学士的职位,这是当时学术界的最高荣誉之一。他还曾翻译过《世祖圣训》、《资治通鉴》等重要著作,为后人传承和学习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阿鲁威的作品和学术成就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的散曲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巧,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学术研究和翻译工作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尽管他的作品并不多,但其影响力却是深远的。
阿鲁威的散曲作品和学术成就都展现了他卓越的才华和对艺术的热爱。他的作品不仅仅是音乐的表达,更是对人生、情感和社会的思考。通过他的音乐和学术工作,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知识的渴望。阿鲁威的作品虽然不多,但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音乐的魅力。
阿鲁威成就详情»
阿鲁威是一位擅长创作散曲的音乐家,他的作品以《太和正音谱·群英乐府格势》篇为代表,被称为“如鹤唳青霄”。然而,现存的阿鲁威散曲并不多,只有十九首,其中包括《蟾宫曲》十六首,《湘妃怨》两首,《寿阳曲》一首。这些散曲的格调旷达豪迈,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蟾宫曲》的前九首是以楚辞九歌为基础创作的,其中《湘君》一首表达了对湘君的思念之情:“问湘君何处遨游,怎弭节江皋,江水东流,薜荔芙蓉,涔阳极浦,杜若芳洲,驾飞龙兮兰旌蕙绸,君不行兮何故夷犹,玉佩谁留,步马椒丘,忍别灵修。”这些词藻华丽,婉约而浪漫。
阿鲁威的散曲既有怀古之情,也有感时之作。比如《湘妃怨》:“夜来雨横与风狂,断送西园满地香,晓来蜂蝶空游荡,苦难寻红锦妆。问东君归计何忙,尽叫得鹊声碎,却叫人空断肠,漫劳动客送垂扬。”这些词句让人感到惆怅。另外,《寿阳曲》中的“千年态,一旦空,惟有纸钱灰晚风吹送,尽蜀鹃血啼烟树中,唤不回一场春梦。”更是如诉如泣,情感描写真挚而细腻。从内容上看,阿鲁威的散曲多以寄托对民众生活的同情、慨叹现实生活的无奈等为主,表现出元代读书人消极避世的情绪。
除了以上作品,阿鲁威还创作了一些描述历史的散曲,情调与前述作品不同。比如《折桂令·咏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这几句简洁的词句,生动地描绘了曹公的豪情和孔明的机巧。
《旅况》一曲则表达了阿鲁威鄙弃富贵荣华,想做江湖散人,漫游四方或隐居一处以诗酒自娱的思想。而《遣怀》中则抒发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的感情,只不过这种被压抑的思想感情在阿鲁威身上表现出了几分英雄气概和外露的锋芒。
总的来说,阿鲁威的散曲内容多为鄙薄商官厚禄,抒发时光易逝、不遇的感慨,赞扬古代英雄贤士伟业等方面的作品,其风格多雄浑或悲切凄凉。他的散曲被多种版本所收录,流传较广。尽管现存的作品不多,但阿鲁威的散曲仍然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阿鲁威作品风格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