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仲明(1343~1422后)是元末明初的杂剧作家,自号云水散人。他出生于淄川(今山东淄博),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善吟咏,尤其擅长词曲和隐语。他曾侍奉明成祖朱棣于燕王邸,深受宠爱。贾仲明创作了许多传奇戏曲和乐府,作品骈丽工巧。后来他被调往兰陵担任官职。
贾仲明著有《云水遗音》等作品,其中包含了他的词曲作品。此外,他还撰写了《录鬼簿续编》,为八十二位戏曲作家的作品进行了补写。在这本书中,他还对这些戏曲作家及其创作进行了梳理和评论。这些评论中有许多是中肯公允的,至今仍被广泛引用和参考。贾仲明的生平和作品对于研究元末明初的戏曲创作具有重要的价值。
贾仲明是一位元剧研究的专家,他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国古典戏剧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他的戏剧文学论中的“关目”论对于元杂剧的情节叙事性和结构技巧性进行了深入探讨,这是元剧研究的一个历史性突破。
在贾仲明的研究中,他从忽视关目到重视关目,这一转变标志着元剧研究的进步。关目是元杂剧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它是指在剧中设置的关键情节,通过关目的设置和展开,可以使剧情更加紧凑和有张力。贾仲明的研究对于关目的审美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其在元杂剧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贾仲明在他的戏剧文学论中还提出了“言词俊,曲调美”的文律双美说。他肯定了元杂剧中的语言美和声律美,并将其作为杂剧曲辞创作的规律进行了科学总结。这一观点的提出,不仅对于元杂剧的创作具有指导意义,也为后来的戏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贾仲明的研究还包括戏剧功能论和发展论。在功能论中,他探索了元剧艺术的一些规律和特点,并提出了一定程度上具有真理性或合理性的观点。然而,他的功能论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他对历史规律和生活真实的理解实质上是以儒家思想和封建伦常为核心的道理。这种归纳或失真的评价可能会对元剧的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发展论中,贾仲明将元代作家风流浪子的侧影当作全身肖像去摹写,将发愤之作当作道泰歌谣去肯定。然而,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现实态度强加给了元代戏曲发展史。这种主观性的评价可能会导致对元剧发展历程的误解。
总的来说,贾仲明的元剧研究在戏剧文学论、戏剧功能论和发展论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他的研究对于元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他的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修正。
贾仲明贾仲明与燕王详情»
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观众,更重要的是要起到教育和启迪人们的作用。他强调元剧应该传达正能量,弘扬道德价值观,引导观众认识善恶,明辨是非。他认为元剧是一种教育的工具,可以通过剧中的人物和情节来教育观众,使他们在观剧的过程中得到启迪和教益。贾仲明对元剧的评价中,不仅注重其艺术性,更注重其教育功能,这体现了他对戏剧的高度认识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强调“新”的戏剧创新论。贾仲明对元杂剧的评价中,不仅强调了其美学价值和教育功能,还强调了其创新性。他认为元剧在题材选择、情节安排、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创新之处。他赞扬元剧的题材新颖,情节奇巧,语言华丽,曲调新颖,音律和谐。他认为元剧在这些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与传统戏曲有所不同。贾仲明对元剧的创新性的评价,体现了他对戏剧创作的开拓精神和对艺术创新的追求。
总之,贾仲明通过撰补《凌波仙》曲,表达了对元杂剧的基本看法。他强调了元剧的美学价值,主张关目美、语言美和声韵美的追求。他强调了元剧的教育功能,认为戏剧应该起到教化和启迪人们的作用。他还强调了元剧的创新性,认为元剧在题材选择、情节安排、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创新之处。贾仲明的评价体现了他对戏剧的高度认识和对艺术创新的追求,对后世的戏剧创作和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贾仲明创作思想详情»
《录鬼簿续编》中记载了《三国志演义》作者罗贯中的小传,这是关于罗贯中的传世资料中最早、最全面、最详细、最可靠的一份。罗贯中是太原人,号称湖海散人,与人交往较少。他的乐府隐语作品非常清新,与贾仲明成为了忘年交。忘年交是指不受年龄或行辈的拘束,两人因为彼此在才能和道德品质方面的敬佩而成为知心朋友。罗贯中和贾仲明的年龄相差很大,至少有二十岁左右的差距。他们结交的地点大约是在杭州,但在元末明初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们分别在各自的地方,没有再见面的机会。这也反映了当时一些文人的遭遇,他们常用“各天一方”来形容自己的处境。然而,在至正24年(1364年)的时候,罗贯中和贾仲明再次相逢。至正是元代最后一个皇帝的最后一个年号,甲辰即至正24年。再过四年,明朝正式开始,即洪武元年(1368年)。 贾仲明贾仲明与罗贯中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