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勤奋读书 爱好诗词:张元干在20岁时,前往江西南昌向徐师川先生请教诗词句法。他经常与当地诗社名家洪刍、洪炎、苏坚、向子諲(张元干的舅父)等人唱和。在22岁时,他跟随父亲到汴京(今河南开封)入太学上舍生,学业和诗词创作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名声也渐渐传开。他创作了《菩萨蛮》等词,以清丽妩媚的韵致展现了早年词作的风格,受到了人们的称赞。随后的一年,张元干解除了褐衣,开始从政,担任开德府(今河南濮阳县)的教授,授予文林郎的职位。之后,他走上了诗词创作的道路,并为国家抗击金兵做出了贡献。
协助李纲 抗击金兵:宋靖康元年(1126年)一月,李纲被任命为亲征行营使,负责京都的防务。张元干成为了行营的属官。金兵渡过黄河,围攻京都(今河南开封)。在危急时刻,李纲挺身而出,坚决抗击金兵,力谏死守。张元干对抗金兵的激情澎湃,立即写下了《却敌书》,投入到李纲指挥的京都保卫战中。张元干与李纲一起冒着箭雨亲临城墙指挥杀敌,多次击退了金兵的进攻。张元干回忆起这次战斗时说:“城守麾强弩,诸班果翕然。云梯攻正急,雨箭勇争先。中夜飞雷炮,平明破火船。”可见战斗的激烈程度。金兵遭受重大损失后,得知李纲守城有备,于同年二月撤退,京都得以解围。为了庆祝这一胜利,张元干写下了《丙午春京城围解口号》诗,欢呼胜利。诗中有“九庙安全日,三军死守心。倘为襄汉幸,良复见于今”这句,赞美了李纲和三军“死守”京都的爱国之心,嘲讽了当时的投降策略。张元干是李纲的得力助手。同年六月,由于坚持抗击金兵,反对割地求和,李纲被权奸排挤出朝廷,张元干也被贬流落淮上。同年冬天,金兵再次攻打京都,京都沦陷,徽、钦两位皇帝被俘,北宋王朝灭亡。张元干得知京都失守后,愤愤不平,写下了《感事四首》诗,表达了他的悲愤之情,热切地希望能够投入到抗敌复国的事业中去。
义愤作词 抒发情怀: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宋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南)登基,建立了南宋王朝,他成为了高宗。宋高宗任命李纲为宰相,张元干也被召回,担任朝议大夫、将作少监、充抚谕使的职位。李纲成为宰相后,积极改革弊政,充实国库,整顿军备,主张北伐以夺回失地。张元干积极支持李纲的政策,他以诗词的形式表达了对国家兴旺的热切期望和对金兵的义愤。他的诗词抒发了他的情怀,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抗敌复国的决心。
张元干是一位勤奋读书、热爱诗词的文人。他在年轻时就努力学习诗词,并与当地的名家交流切磋。他的词作展现了清丽妩媚的风格,赢得了人们的赞赏。在国家面临危机时,他毫不犹豫地投身到抗击金兵的战斗中,与李纲一起冒着生命危险保卫京都。尽管最终北宋王朝灭亡,但张元干并没有放弃,他继续表达对国家复兴的渴望,并积极支持李纲的改革政策。他的诗词成为了他表达情感和抒发爱国之情的重要方式。张元干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他的勤奋和坚定的信念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张元干简介: 张元干(1091年—约1161年),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晚年自称芦川老隐。他出生于福建永泰嵩口镇月洲村,是芦川永福人。早年曾在太学上舍生,后任陈留县丞。
在金兵围汴、秦桧当国的时候,张元干加入了李纲的部队,坚决抗金,并力谏死守。他曾经赋诗《贺新郎》赠送给李纲,但后来被秦桧得知此事,因为其他事情而被追究责任,并被削去官职。
张元干被削籍后,他开始漫游江浙等地,最终在他乡客死,去世时大约七十岁。他的遗体被运回福建螺山安葬。
张元干与张孝祥一起被誉为南宋初期的“词坛双璧”,他们在文学创作上有着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