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铁事:食里情怀:
李流芳游西湖,赞美蓴菜的美味和采摘习俗。他们买了很多蓴菜回家烹调,并写了一首诗《蓴羹歌》来表达对蓴菜的赞美。这首诗描述了江浙人采食西湖蓴菜的场面和习俗,称赞了蓴羹的色香味形之美妙。这对后世了解当时蓴菜的食用情况有着重要的作用。
李流芳是一位生活在江东的人,他从未见过江东的蓴菜有多美味。直到今年四月,他来到了西湖,才发现西湖里长满了嫩绿的蓴菜。西湖的蓴菜生长在湖水中,郁郁葱葱。人们从早到晚都会倾城出动,采摘蓴菜。采摘完后,他们会将蓴菜运往萧山,在湘湖中浸泡、清洗后再出售。据说,经过湘湖水浸洗的西湖蓴菜味美无比。
李流芳和他的朋友们对蓴菜的采摘和加工过程非常惊奇,他们买下了许多蓴菜,回家烹调。当蓴菜羹端上桌时,人们都惊叹它的色泽,不忍下箸扰乱其形色。过了许久,终于抵挡不住诱惑,品尝起来。最后,李流芳表达了众人的心声,认为蓴菜可以与当时著名的黄芽菜、燕笋等媲美。
李流芳的《蓴羹歌》描述了江浙人采食西湖蓴菜的场面和习俗,称赞了蓴羹色香味形的美妙。这首诗对后世人了解当时蓴菜的食用情况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诗中提到了蓴菜的采摘过程,以及蓴菜的独特之处,如柔花嫩叶、微施姜桂等。诗中还提到了蓴菜羹的美味,以及与其他著名菜品如黄芽菜、燕笋的比较。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江浙地区人们对蓴菜的喜爱和对其美味的赞美。蓴菜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高贵的食材,其独特的口感和味道使人们为之倾倒。李流芳的《蓴羹歌》不仅是对蓴菜的赞美,也是对当时江浙地区饮食文化的一种记录和传承。
蓴菜的美味和特殊之处使得它成为了当时江浙地区的一道独特的美食。它的采摘和加工过程也成为了一种习俗,吸引了许多人前来观赏和参与。蓴菜的美味和习俗通过李流芳的《蓴羹歌》得到了传承,使得后世的人们能够了解到当时蓴菜的食用情况和江浙地区的饮食文化。
李流芳简介: 李流芳(1575~1629)是明代的一位诗人和书画家。他的字是长蘅,又有一个字茂宰,号称檀园、香海、古怀堂、沧庵,晚年则称慎娱居士、六浮道人。他出生在歙县(今属安徽),后来移居嘉定(今属上海市)。他三十二岁时中举人,但后来却放弃了仕途。他的诗文大多写景和酬赠之作,风格清新自然。他与唐时升、娄坚、程嘉燧一起被称为“嘉定四先生”。他擅长画山水,学习了吴镇和黄公望的技法,他的画作峻爽流畅,被誉为“画中九友”之一。此外,他也擅长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