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文征明的早年时光充满了家庭的变迁和学习的历程。他出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父亲是一位武官,名叫林举。在成化八年,父亲林举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温州永嘉县令,全家一起搬到了温州。母亲祁氏也随文征明和他的兄弟们一起前往温州。
然而,在成化十二年,文征明的母亲祁氏不幸去世。他被送到外祖母家抚养。虽然文征明小时候生性迟钝,但他一直保持着忠厚的品性。到了成化十三年,他已经7岁了,却还不能说话。然而,他的父亲文林相信他会有所成就,认为他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
到了成化十六年,文征明已经11岁了,开始能够说话了。于是他开始在外塾读书。成化十八年,他的父亲文林被任命为博平县知县,文征明随父亲一起前往博平。成化二十一年,文林因为政绩考核要前往京城,文征明也随行。不久后,他被提拔为南京太仆寺丞,但他请假回到故乡。回到吴县后,文征明结交了唐寅和都穆,并跟随都穆学习诗词。唐寅经常来文征明家向他的父亲请教。
成化二十三年,文征明随父亲在安徽读书,并且认真体会古人的德行,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示。后来,他的父亲被任命为太仆寺少卿,文征明作为官员陪侍在左右。明孝宗弘治元年,文征明从安徽回到故乡,成为乡里的秀才。在一次考试中,宗师批评了他的字写得不好,评价为三等。因此,文征明开始专注研究书法,并刻意模仿学习。他结交了蔡羽和吴爟。
在弘治二年,学官们非常严格,注重文法和章句。尽管文征明也练习了这些规范的文法,但他内心并不愿意全心投入学习。因此,在空闲时间,他阅读了《左传》、《史记》、两《汉书》以及古今文集。他与祝明、都穆和唐寅一起倡导古文辞的写作风格。他还与祝允明和杨循吉等人交往。他初次结识了沈周,观赏了沈周在双娥精舍画的《长江万里图》,对他的绘画技艺非常羡慕和赞赏。于是,他开始跟随沈周学习绘画。起初,沈周不希望文征明因为绘画而影响科举考试,但最终还是全力教授了他所有的绘画技巧,并对他非常喜欢和器重。
弘治四年,文征明跟随南京太仆寺少卿李书文返回南京。这段时间,他在学习和艺术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他的早年经历为他日后成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画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征明简介: 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他是明代的一位画家、书法家和文学家。他是汉族,出生在长州(今江苏苏州)。
文征明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享年九十岁。他曾担任过翰林待诏的官职。在诗歌方面,他的诗歌风格受到了白居易和苏轼的影响。在文学上,他的师承是吴宽。而在书法方面,他的师承是李应祯。他还学习了沈周的画技。
在诗文方面,文征明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为“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他与沈周、唐寅、仇英一起被称为“吴门四家”。这四位画家都在吴地(今江苏苏州一带)活动,对明代的绘画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的来说,文征明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化人物,他在诗歌、文学、书法和绘画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他的作品对后世的文化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