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思想:
三曹非常重视招募民间隐士,希望能够将散落在民间的隐士人才聚集起来。他们一方面批评那些动摇隐士信仰的荒诞无稽之言,鼓励人们退出山林,投身于治国事业。另一方面,他们又赞美隐士的高尚情操,将他们视为志同道合的人,希望能够吸引隐士们出山,为国家建功立业。曹丕的《大墙上蒿行》一开始就提出了人生短暂的问题:“今我隐约欲何为?”接着,他通过描述入世后的物质享受来引诱隐士们出山,为国家做出贡献。这首诗受到了曹植《七启》劝说隐士出山,建功立业的影响。这一方面说明了三曹希望有所作为,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存在着大量的隐士没有被朝廷所利用。
曹植的《七启》中,他以一个“镜机子”假托对另一个“玄微子”论述饮食、容饰、羽猎、宫馆、声色、友朋、王道等七个方面的妙处。这篇赋以招募隐士、辅佐君主、济世为主题,大约是在建安十五年(210年)发布《求贤令》后写的。《求贤令》中有一句“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作者根据这句话的启发来进行论述。他借鉴了汉代枚乘的《七发》大赋的体制,假设镜机子和隐士玄微子进行问答,批评了那些“耽虚好静”、“飞遁离俗”、“隐居大荒”的行为。通过镜机子的分类铺叙,他描述了美食、容貌、狩猎、宫殿、声色等方面的妙处,以及游侠、俊公子等人的奇特行为。最后,他赞颂了“圣宰”(即曹操)的“翼帝霸世”、“举不遗才”、“国富民康”、“建霸道之至隆”的功绩,说服了玄微子“从子而归”。这篇赋表达了积极用世、建功立业的政治态度和理想抱负,展现了宏大的篇制,华丽的辞采,慷慨激昂的气势,将《七发》散体的笔势变为整饬的精细描绘,流畅而生动。
曹植简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是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他是三国曹魏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也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是魏武帝曹操的儿子,同时也是魏文帝曹丕的弟弟。在他生前,他曾被封为陈王。去世后,他被追封为陈思王。因此,他也被称为陈思王曹植。
曹植以其在文学上的造诣而闻名,后人将他与曹操和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谢灵运更是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称他为“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这说明曹植在文学领域的才华非常出众。
在王士祯的论述中,他认为在汉魏以来的两千年间,只有曹植、李白和苏轼这三位诗人可以被称为“仙才”。这也再次证明了曹植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于曹植的出生和死亡,他出生于192年,去世于232年。他的谥号是“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