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刘琨的早期生活背景非常优越。他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祖父刘迈曾担任相国参军、散骑常侍,父亲刘蕃则是光禄大夫。刘琨自小就显示出了他的才华,擅长诗赋,享有一定的文名。他的兄弟刘琨也是一位有才华的文人,他们都与贾后的侄子贾谧交往密切,与一批豪族贵戚出身的文人一起互相唱和,被称为“二十四友”。
在西晋元康五年(295年),刘琨二十六岁时被任命为司隶从事。后来,他又被高密王司马泰辟为掾属,先后担任著作郎、太学博士和尚书郎等职务。
然而,刘琨的生活在八王之乱爆发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永康元年(300年),赵王司马伦掌权,任命刘琨为记室督,后来又改任从事中郎。永宁元年(301年),司马伦称帝,刘琨被任命为太子詹事,辅佐司马荂。当时,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等诸王联合起来讨伐司马伦,刘琨被任命为冠军将军、假节,与孙会一起领兵三万抵抗司马颖,但最终在黄桥战败。司马冏辅政后,由于刘琨出身名门,他被任命为尚书左丞、司徒左长史。在302年(太安元年),司马冏兵败,范阳王司马虓镇守许昌,并推荐刘琨为司马。
在永兴元年(304年),晋惠帝被张方胁迫迁都长安。次年,刘乔攻击司马虓,刘琨未能及时援救,导致他的父母被俘。306年(光熙元年),刘琨从幽州王浚那里得到八百骑兵,击败东平王司马懋,战胜刘乔,救出了父母,并斩杀了司马颖麾下的大将石超,收降了荥阳守将吕朗。同年,司马越将晋惠帝救回洛阳,刘琨因此功绩被封为广武侯,拥有二千户的封地。
光熙元年(306年)九月,司马越为了扩张势力,派刘琨出任并州刺史、加振威将军、领护匈奴中郎将。刘琨带领一千余人离开洛阳,经过辗转,于307年(元嘉元年)春到达晋阳(今山西太原)。当时的晋阳已经经历了战乱,成为一座空城。刘琨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安抚流民,发展生产,加强防御。不到一年的时间,晋阳恢复了生机,成为晋在中原地区少数几个存留抵抗势力之一。
当时,晋阳南面是强大的匈奴前赵,北面是正在崛起的鲜卑代国,东面是与段部鲜卑结盟的幽州刺史王浚。刘琨与拓跋鲜卑首领拓跋猗卢合作,共同抵御外敌的侵略。他们在晋阳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保卫了晋阳的安全,并为晋朝在中原地区的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琨简介: 刘琨(271年—318年6月22日),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县)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后裔,晋朝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和军事家。刘琨年轻时是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后来逐渐升迁至并州刺史的职位。在永嘉之乱后,刘琨据守晋阳近十年,成功抵御前赵的进攻。
315年,刘琨被任命为司空,负责统领并、冀、幽三州的军事。然而不久之后,并州失陷,刘琨被迫投奔幽州刺史段匹磾,并与他结为兄弟。刘琨随后驻军在征北小城。
然而,318年,刘琨及其子侄四人被段匹磾杀害。刘琨在政治、文学、音乐和军事方面都有卓越的才能,他擅长文学,通音律,他的诗歌多描写边塞生活。《隋书·经籍志》中收录了《刘琨集》9卷,另外还有《别集》12卷。明代的张溥将他的作品辑为《刘中山集》,并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