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成就:
干宝是一位在易学领域造诣极深的学者。《晋书》明确注明他对《周易》进行了注解。《隋书·经籍志》中记载,《周易》共有十卷,而晋朝的散骑常待干宝注解了这本书。此外,干宝还著有《周易爻义》一卷,以及梁朝的《周易宗涂》四卷,都是由他所撰写的。然而,《周易宗涂》据《隋志》记载已经失传,两部唐代的志书也没有收录。但是,《周易注》和《周易爻义》这两本书却被收录在两部唐代的志书中。此外,《经典释文·序录》、《宋史·艺文略·经类》以及胡一桂的《周易启蒙翼传》等书籍中也收录了干宝的《周易注》十卷。根据《册府元龟》的记载,干宝还撰写了《周易问难》两卷和《周易玄品》两卷,这些著作也得到了项皋谟、朱彝尊、马国翰等人的认可。然而,《隋书·经籍志》明确记载,《周易问难》两卷是王氏所撰写,《周易元品》两卷则没有记载撰写人,因此台湾学者黄庆萱等人对于《周易问难》和《周易玄品》这两本书不是干宝所撰写的考证是正确的。干宝的易学著作现在已经散佚,他的《易》注主要散见于唐代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和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中。后来有人进行了辑本,最早是元代的屠曾开始辑佚。明代下德间,屠曾的孙子勋重订了这些著作,并将其刻在《盐邑志林》中,即现在孙堂的《汉魏二十一家易注》所依据并进行了补订。之后,武进的张惠言、甘泉的黄又根据孙、马两家的辑本进行了参校和习刊,这些辑本收录在《玉函山房辑佚书》和《汉堂丛书》中。孙、马、黄三家的辑本各有详略之处,其中马、黄两家的辑本较为完整,而孙家的辑本则更为详尽。综合考虑得失,孙家的辑本更为优秀。(尚秉和,《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此外,根据其他典籍的记载,干宝还著有《易音》、《毛诗音》、《周官礼注》、《答周官驳难》、《周官音》、《后养议》、《春秋左氏函传义》、《春秋序论》、《正音》、《立言》等著作。
干宝简介: 干宝,生卒年不详,东晋新蔡(今河南省新蔡县)人,字令升。他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学者,著述颇丰。他的祖父干统是东吴奋武将军都亭(今湖北恩施)侯,父亲干莹曾仕吴,任立节都尉,后迁居海盐。
干宝自小博览群书,对各种学问都有涉猎。在晋元帝时,他担任佐著作郎的史官职务,并奉命领修国史。后来,他得到王导的提拔,成为司徒右长史,后来又迁为散骑常侍。
除了精通史学外,干宝还对易学有深入研究,为他后来撰写《搜神记》奠定了基础。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周易注》、《五气变化论》、《论妖怪》、《论山徙》、《司徒仪》、《周官礼注》、《晋记》、《干子》、《春秋序论》、《百志诗》、《搜神记》等。
关于干宝的出生和死亡年份,目前没有确切的记录。但他的学术成就和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东晋时期的学术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