轶事典故:
古玄圃是一座建于齐朝,后来在梁朝进行改建的私人园林。这座园林原属于梁昭明太子萧统。太子在园中建造了亭馆和善泉池,并邀请文学史泛舟湖上,游玩并吟诵。同时,太子还在这里编写了《昭明文选》。
顾山红豆是南梁武帝笃信佛教的时候,在国内兴建的四百八十座寺院之一。顾山兴建的是香山观音禅寺,寺内还建造了一座名为“文选楼”的楼阁。太子萧统代父出家来到香山寺,一方面是为了避开宫廷斗争,另一方面是为了精心修编文选。有一天,太子下山来到当时的集市古塘,视察民情。偶然间,他遇见了一位秀丽的尼姑,法号叫慧如。慧如无意中谈及释家精义,太子发现她才思敏慧,顿生爱慕之情。太子跟踪到草庵,又对释家经义深淡而不舍,于是多次去草庵与慧如谈情说爱。然而,由于一个是太子,一个是尼姑,他们无法成为夫妻。慧如因相思成疾而去世。太子得知消息后痛哭不已,他种下了双红豆,并将草庵改名为红豆庵,满怀相思之苦离开。这棵红豆树经历了千年,到了元代曾一度衰败成为枯树,但到了乾隆年间,突然在主干上长出了四株新枝,一直延续到现代,如同一棵虬龙老树。
衣冠冢太子庙是为了纪念昭明太子而建造的。昭明太子长期以来深受秋浦池州人民的爱戴,这是因为太子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关注百姓生活。在519年之前,池州一直遭受大旱,田地无法收获,百姓陷入严重的饥荒。太子萧统目睹了这一切,多次上书给皇上,并亲自安置送粮赈灾,才使池州百姓度过了这场劫难。太子逝世后,池州百姓悲痛欲绝,出于对昭明太子的敬仰和对他才能的仰慕,他们向朝廷请来了太子的衣冠,并在太子生活过的秀山建造了太子的衣冠冢和太子庙。至今,人们世世代代都供奉着昭明太子的牌位(称作“案菩萨”)。
昭明钓台是昭明太子与贵池之间特殊的关系的象征。贵池在古时候叫做石城,是昭明太子的封邑。昭明太子是贵池人民心目中的救世主。在天监年间,石城遭遇了大旱,田地龟裂,庄稼枯死,整个地区成了一片荒地。昭明太子得知消息后赶来石城,开仓放粮,救济灾民。他深受百姓的爱戴,被称为救星,被视为神灵。
求雨萧篁塘是在义西萧皇塘村一带的地里劳动时,经常可以挖掘到一些破碎的陶片。这些陶片是古代人们为了祈求雨水而制作的。据传,昭明太子曾经在这里举行过一次祈雨仪式,希望能够解除当地的旱灾。这个地方因此得名为求雨萧篁塘。
以上是关于古玄圃、顾山红豆、衣冠冢太子庙、昭明钓台和求雨萧篁塘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这些地方都与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有关,他是一个受人敬仰的人物,他的才华和关怀让人们铭记至今。这些地方也成为了人们纪念和缅怀昭明太子的场所。
萧统简介: 萧统(501—531),字德施,小字维摩,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是梁武帝的长子,被立为太子。他从小就显示出聪明才智,五岁时就能够通读《五经》。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庶务也十分明了。他对佛教有深厚的信仰,并且精通文学,阅读了众多经典,东宫的藏书达到了三万卷之多。他善于引纳才士,与他们商榷古今之事,经常以文章著述为乐,使得当时的文风大为盛行。他编有《文选》,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为标准,选录了各种体裁的诗文,成为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之一。此外,他还有一部名为《昭明太子集》的著作。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日期暂时无法得知。